摘 要:“泥泥狗”是指在中国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的伏羲太昊陵祭典中出售的一系列以黑为底色的泥玩具。造型为单体、合体和埙类,表现了民间常见的飞禽走兽。它绚丽多姿,五彩纷呈,其图案与造型古朴自然地表现了原始崇拜中的“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等。通过对其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远古中国社会以及宗教民俗的了解。
关键词:泥泥狗;“生殖崇拜”;“图腾崇拜”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270-02
收稿日期:2011-09-18
作者简介:贾浩(1988-),男,河南郑州人,本科生,从事文化史研究;刘博(1959-),男,河南开封人,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周全明(1981-),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民俗学研究。
淮阳“泥泥狗”经千年流传,靠人民群众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研究保护,已处濒危状态。研究淮阳“泥泥狗”,对了解、丰富河南民俗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目前有关淮阳“泥泥狗”的研究,多以“泥泥狗”本身作为对象。形式一般以综述为主,或就历史上“泥泥狗”某方面内容进行阐述。目前文化创意研究虽是热点,但过多为表面化研究,缺乏学术理论特有的历史感。本文运用学科交叉法,论述“泥泥狗”与有关原始崇拜间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其研究价值。
一、淮阳太昊陵庙会与“泥泥狗”
太昊为“三皇之首”伏羲的尊称,每年农历二、三月间民众在淮阳太昊陵举行盛大的伏羲女娲祭典,俗称“二月会”,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泥泥狗”是指在庙会期间出售的吉祥物——泥玩具。它种类繁多,绚丽多彩,深得民众喜爱。
“在距今四千多年至五千多年的一千年间……中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1]。据《陈州府志》载,淮阳太昊陵始建于春秋时期。由于当地老百姓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故太昊陵又被俗称为“人祖庙”。每年农历仲春二月二至三月三在这里举行的伏羲女娲祭典,俗称“二月会”或“人祖占会”,二月会是中国古代乃至当今规模最大的传统庙会。庙会期间,全国各地的游人、香客齐聚太昊陵前,参加规模盛大的祭祖活动,平均每日可达20多万人。
“泥泥狗”就是在庙会期间出售的吉祥物——泥玩具的总称[2]。庙会吉祥物——淮阳“泥泥狗”,按照造型,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单体类、合体类和埙类。单体类主要为日常动物造型,主要形象有龙、虎、猪、马、羊、狗、鸡、蛙、蟾蜍、泥鳖、蝴蝎、乌龟、翼鱼、翼兽、锦鸟、归燕等。合体类主要有常见动物合体与怪兽等,主要作品有猫拉猴、两头狗、双鱼猴、草帽虎、猫驮猴、独角兽、多角兽、双头兽,两头猫,猴头燕、八大高、四不像、连体狗、子母猴、独角人、多角人、双头人、羽翼人、九头狮子、草帽老虎、骑狮猴,裸胸猴等。埙是模仿动物哀鸣发声的古老中国乐器,不过“泥泥狗”中的埙是作为玩具来展示自己的。它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绚丽多彩,深得民众喜爱。
据了解,制作“泥泥狗”的艺人只是在庙会前一两个月制做“泥泥狗”,其他时间则是以务农为主业的。有种说法“泥泥狗”能治病:据说把一些“泥泥狗”扔到井里,喝了那井里的水,可以“清心明目,医治百病”,因此“泥泥狗”还有个名字叫“灵狗”。此外,远行天涯海角的客商,从“泥泥狗”身上扣下一点泥土泡茶喝,就可以医治水土不服或“思乡症”。所以,就连来淮阳朝祖进香的海外赤子和港、澳、台同胞临行前,也都极其虔诚地从太昊陵带走一抔黄土,以此来抚慰眷恋祖国的思乡之心。
通过对淮阳“泥泥狗”种类繁多的造型与图案进行研究,可以折射出先民的原始崇拜理念,表现了古人的生殖、祖先与图腾崇拜观念:
二、“泥泥狗”与原始崇拜
淮阳“泥泥狗”之功能,其造型与图案,充分再现了原始的生殖与祖先崇拜的印痕。由于淮阳“泥泥狗”与祭祖、祈子的生殖与祖先崇拜紧密联系在一起,其造型和纹饰上的诸多符号,也充溢着强烈的生殖与祖先崇拜意识,体现了相当深厚的生殖与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法国人类学和考古学家安德列·勒鲁瓦·古昂的性符号论认为,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是女性符号,点、线和羽毛形符号是男性符号,这些符号是对男女生殖器官的抽象。“泥泥狗”独特怪异的造型种类、抽象神秘的纹样符号、厚重神圣的制作材料,无不体现着生殖与祖先崇拜这一主导性观念,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生殖与祖先崇拜文化的发展脉络,折射出了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之间的血缘关系。
“泥泥狗”的周身施以的五彩纹饰,多是女性生殖符号或生殖符号的变形图案,形象地反映了古老氏族的女性生殖与祖先崇拜状况。如“泥泥狗”中一个经典的造型“人面猴”的前腹,就是一个用红白线条描摹的女性生殖器,而且极大地夸张,以至整件作品的正面就是一个大大的女阴器官图案。许多“泥泥狗”的造型又表现为男性生殖器官模样,如“泥泥狗”作品中的独角兽、多角兽、独角人、多角人的挺立兽角和人角,多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艺术变形。尤其是独角人和多角人的造型,将男性生殖与祖先崇拜淋漓尽致溶为一体,多角则为祈求强大的生育力,生动地再现了古老时代的男性生殖与祖先崇拜现象。
“泥泥狗”中还有各种抽象的、令人费解的多兽合体,如:猫拉猴、两头狗、双鱼猴、草帽虎、猫驮猴、多角兽、双头兽,两头猫,猴头燕、八大高、四不像、连体狗、子母猴、多角人、双头人、羽翼人、九头狮子、草帽老虎、骑狮猴,裸胸猴等,或一物两头,或上下,或左右,呈交媾状,这种雌雄合体现象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牡牝”或“并封”。不仅反映了古老时代的生殖崇拜观念——雌雄交配和男女交合,祈求种群的繁盛与多子多福。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万物同体,人神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然生活状态。而且,作为伏羲太昊陵盛大祭典的神物——“陵狗”,也使得“泥泥狗”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暨生殖崇拜的意味。
“泥泥狗”不仅具有浓厚的原始生殖与祖先崇拜的意味,还因其以狗为代表的种类繁多的人兽造型而使其与原始的图腾崇拜观念密不可分。“泥泥狗”的塑造主角多是与古老先民关系密切的常见动物,而非人类。因此,以为“泥泥狗”的存在即是原始的图腾崇拜在现代社会的孑遗。如鱼虫类中的“四脚蛇”、“八脚龟”、“小香龟”、“小泥鳖”等是华夏民族蛇崇拜的最有力的佐证。
在“泥泥狗”中,为什么狗是重要的造型形象?这与一种关于狗变伏羲的传说有关。远古时,宛丘国(即今淮阳)遭敌兵围困,国王许诺谁击退敌兵,即把女儿嫁给他。蔡河里飘来一只黄狗击退了围兵,国王无奈只好把女儿嫁给黄狗。狗要在缸里变成人以后才能和国王女儿成婚。国王女儿性急提前打开了缸,于是从缸里出来一个狗身人首的人,这就是伏羲的由来(这个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槃瓠部居于湖南境内……槃瓠蛮的由来有一个神狗取犬戎吴将军首级而配高辛氏小女的神话传说”[1],地点却不是淮阳)。或许就是这个传说成就了淮阳的“泥泥狗”。彭兴孝和王纪友二先生认为,“那些鸟兽虫鱼,奇形怪状的泥玩具为何称为狗?传说是这样的:太昊伏羲氏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是首先被驯服,为人守户、报警、保护畜群。这时人的思想认识是图腾崇拜式的,认为狗是上天派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后来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随着泥泥狗的问世,相继出现了反映远古社会氏族部落图腾和生活现象的各种造型,都加入了‘狗’的行列。”[3] 这段话比较客观地说明了“泥泥狗”出现的历史背景,并回答了为什么“泥泥狗”中狗是重要的造型形象这样一个问题,即“泥泥狗”为原始的“狗图腾崇拜”的现代孑遗。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动物,淮阳“泥泥狗”表现了中国古人对狗这种忠诚伙伴的深厚友谊。因此,当我们向传统艺人询问起“泥泥狗”的来历时,得到的一个普遍回答是:“养狗就是看家护院,陵狗(‘泥泥狗’在当地也被称为‘陵狗’)就是给人祖爷(当地老百姓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护陵的神狗嘛!”[2]。
“泥泥狗”中除了集中反映原始的“狗图腾崇拜”外,众多的飞禽走兽如飞燕、猴头燕等也多为原始图腾崇拜之反映(狮子除外),是研究远古社会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资料。
三、结语
在制作“泥泥狗”的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模样(指泥泥狗的形制)都是人祖爷、人祖奶奶传下来的,谁要是改变了,谁就不是人祖爷的子孙。”所以,虽然“泥泥狗”的形制在传承的过程中会略有变化,但笔者认为它仍然是基本保持了原貌,因为朴实而迷信的村民是十分恪守祖训的。它的造型是按照“祖传”程式流传下来的,所以保持着祖辈传承的原貌和韵味,全然不像一般的泥玩具。因此,面对这些古拙、怪诞、超现实的形体时,我们似乎很难把它们和“玩具”联系在一起。
淮阳“泥泥狗”是传统民间传说、伏羲太昊陵祭典、“生殖崇拜”与“图腾崇拜”等民间信仰、民间美术等众多传统文化遗存的载体。它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正是这些“泥泥狗”把许多原始民俗中古老图腾形象的原型符号继承下来,并约定俗成地流传着(如其中的飞燕、猴头燕等均为部落图腾),因此“泥泥狗”被专家们誉为“真图腾”,“活化石”。正如“泥泥狗”研究专家倪宝诚先生所说:“淮阳‘泥泥狗’不同于一般的泥玩具,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反映出的一种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远古历史,再现了远古历史。不少“泥泥狗”至今可以清楚地反映出远古人的生活与向往。”[4]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泥泥狗”的保护及开发。通过对其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远古中国社会以及宗教民俗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朱绍侯,张海鹏.中国古代史: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6-276.
[2] 霍进善.三皇之首太昊伏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138-143.
[3] 彭兴孝,王纪友.淮阳泥泥狗[G]//淮阳文史资料(3),P66.
[4] 倪宝诚.民族文化的根[N].河南日报,2007-04-11.[责任编辑王晓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