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行业发展的船舶职教专业建设研究

基于行业发展的船舶职教专业建设研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7 14:40:07 点击: 推荐访问: 建设 建设xx铁军 建设“金姜堰”

[摘要]文章根据船舶行业发展现状及中长期规划,分析船舶工业发展对船舶职业教育的影响和需求,归纳船舶行业中技能型人才发挥的作用,研究船舶类专业建设发展与船舶行业发展之间关系,探讨船舶类专业教育与不断进步的造船技术、管理水平及船舶产业结构转型匹配的关键问题,提出船舶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建议。

[关键词]船舶行业发展 海洋工程 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张依莉(1961- ),女,江西景德镇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船舶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船舶工程技术;李晏丞(1985-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江苏 无锡 2141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船舶类专业设置与江苏船舶工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11/03/03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08-0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船舶职业教育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是江苏造船“三分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2008年以前,随着造船行业的迅猛发展,船舶类专业人才炙手可热,导致各类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以急速满足用人数量上的需求。随着国际船市下滑,造船行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提升技术内涵、建造质量、产品开发和管理水平,由此,船舶类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专业建设的科学性等问题有必要冷静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为此,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并建设专业很有必要。

一、船舶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船舶行业发展状况

在2001至2012年的十二年期间,中国船舶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造船三大指标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增长幅度较大,新承接订单量达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150%;2007年船舶的新增订单量达984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了130%。2008年后,船舶行业受到冲击,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暂时性复苏,船舶行业当年接单量达7523万载重吨,同比又增长了190%。然而,2011、2012年船舶新增订单量仍持续下降,造船业走向低迷。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贸易量减少、运力过剩、运费下跌,同时金融信贷全面收缩,融资难度加大,投资信心锐减,以及我国所持散货船比例较大、船市兴旺期积累了泡沫等原因,船东要求撤单和延期交船的现象也开始显现。

但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以及高附加值船舶需求却持续升温,同油气相关的船舶及海工装备成为市场热点。2012年全球累计成交各类船舶(含海工装备)金额约780(1~11月)亿美元,其中与油气勘探、开采、生产、运输相关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产品(油船、LNG船、LPG船、钻井船、各类平台、海工辅助船等)合计成交金额达539亿美元,占订单总额的69%。2012年江苏省海工产值突破了100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预计到2015年,海工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2020年,年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再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2015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达到30%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

另据Barclays Capital预测,到2015年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达到8000亿美元。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的增长更加迅猛。根据Douglas-Westwood的预测,2012~2016年全球深水油气开发资本投资将达2320亿美元,比2007~2011年增长90%。与此对应的是造船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成功转型,因而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造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成为新一轮竞争的核心元素。

(二)船舶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特点

1.数量需求。根据对江苏省沿江九家造船企业基本职工学历和技能情况调查统计,2010年中职及以下人才占企业总人数的77.6%,高职生占16.0%。2011年中职及以下人才占企业总人数的76.0%,高职生占16.4%。2012年中专及以下人才占了企业总人数的74%,高职生占1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3.05%。根据官方统计,在“十一五”期末,全省每万人中高技能人才总量为11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53%(该比例的全国统计值为25.6%)。另一方面,2012年三季度止,江苏全省大专学历需求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加1.66万人,增幅为6.17%,其中高职需求人数为28.54万人。职业资格三级(高级技能)需求同比增加1.66万人,增幅为46.76%;职业资格二级(技师)需求同比增加1.99万人,增幅为176%;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需求同比增加0.25万人,增幅为64.10%。从具体行业需求看,92.9%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用人需求110.38万,占比60.54%。在南京、南通、泰州,工程技术、机械工程、焊工岗位分别排在需求前三位,而这三地都是江苏省造船企业集中生产地。江苏是造船大省,也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程度较高,在2012年造船低谷时仍然有以上数据,不能说与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毫无关联。预计“十二五”末,江苏全省每万人中高技能人才将达到38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30%,2020年达32%。据统计,全国船企技能型人才中,高、中、低级技术工人的比例数为1︰6.16︰14.53,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2︰4︰5。以上数据充分反映了造船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问题。

2.质量需求。劳动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掌握海工装备的建造、安装技术,建立与海工装备项目相适应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工程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保证造船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都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摈弃传统船舶建造方式,在数字化造船模式下,实施技术设计与生产设计的转化对接,深化信息技术在各工程环节的应用,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操作人员;提升造船质量,加强制造的过程控制,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一大批懂得并运用精度管理的控制检测人员;先进造船技术下,提高建造和工程管理水平,需要一大批能够消化项目指令的调度和指挥人员,能够理解和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要求、有稳定和高水平操作技能的人员。最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是人才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船舶类职业教育现状

(一)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船舶行业以低要素成本、低劳动成本产出低价格商品的发展方式已难以再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技术进步、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肩负起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的责任,肩负起为船舶行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使命。江苏是造船大省也是教育强省,其船舶职业教育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前所述,笔者认为应尽快开设职业教育类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专业,或在现有的专业目录名称“船舶工程技术”下增设海洋工程装备方向,鼓励现有专业院校开办紧扣行业发展的新专业,扶持引导校、企、研共同开发与现代造船技术岗位相适应的技能课程,增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船舶类相关职业院校中,各专业相对独立且传统性强,在体、机、电三者中自成孤岛,涉及高新技术含量的知识和技能不多,海工职教还是颇新的课题。信息技术应用自2005年开始逐步进入课堂,但由于我国船企技术改造大都自成一体,使在教育中也难以形成现代的、有效的、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各院校对于核心技能的理解与设定缺乏统一的标准,从当下在全国乃至世界重视技能、各类技能竞赛中难觅船舶专业的现实中也可说明。现代化造船技术向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复合性应用型技能人才十分稀缺。

三、适应行业发展的船舶职教专业建设建议

(一)开办与行业发展相匹配的新专业

船舶行业以低要素成本、低劳动成本产出低价格商品的发展方式已难以再续,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技术进步、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肩负起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的责任,肩负起为船舶行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使命。江苏是造船大省也是教育强省,其船舶职业教育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前所述,笔者认为应尽快开设职业教育类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专业,或在现有的专业目录名称“船舶工程技术”下增设海洋工程装备方向,鼓励现有专业院校开办紧扣行业发展的新专业,扶持引导校、企、研共同开发与现代造船技术岗位相适应的技能课程,增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增加海洋经济、海洋工程类模块,培养能够迅速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把握专业建设的主要要素

1.课程建设。首先,应根据造船技术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及产业结构向海洋工程调整的态势,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其次,遵循现代造船模式,分析各关键岗位能力要求,提炼出不同专业方向的通用技能和核心技能,围绕该技能要求来构建课程模块,即以技能要求为教学目标来制定课程标准。第三,在以现代造船模式为主线的各教学模块设计中,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把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船舶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植入教学载体。如信息技术是基础性、通用性技能,但在造船实践中使用的应是复合性、专业性技能。具体来说,船体的建模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核心技能,是需要掌握了CAD操作技术与船体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现代化造船岗位技能。又如,精度控制是一个典型模块,是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船舶结构和船舶建造工艺知识及全站仪使用技术,综合应用于生产实际的造船质量检测岗位技能。此外,建议海洋工程概论应与船舶概论同时开设,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具体丰富油气开发、能源储运加工等不同结构物的知识内容,最后结合信息技术与造船技术的综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海洋工程装备对机电技术也有相当的要求,可根据专业方向安排一定的交叉性内容。

2.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和方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手段。而动手能力是技能型人才质量的外在体现。数字化造船特点是三维化、虚拟化、协同化,实践教学要满足广泛采用先进的建造设备及船舶CAD/CAM/CIMS/ERP/CRM等设计、建造、管理手段应用的需要。因造船企业及产品大型化的特点,校外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受到各院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实训基地多以传统的区域造船模式建设,建议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开展深度合作,以技能训练模块为单位、以生产项目为平台、以分解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虚拟仿真呈现生产情境,如复杂曲度总段的装配、管路设计安装、分道生产等,校内实训基地将是由操作控制台和相关数字投影设备组成的智能化车间。生产实际中运用虚拟化手段可先期检验设计效果,掌握控制精确度,准确计算和控制成本,但是在应用于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引进高新技术教学内容必定会增加办学成本,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总在软实力上徘徊、总是不能行走在行业发展前列的主要原因。

3.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从来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要实施与产业结构转型、行业发展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现代化造船技术课程建设,教师是关键。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是与全球同步的国际化工业,但是我们的专业教师参加国外学习交流的培训机会却极少。我们应该借助职教集团或行业集团的平台,通过中外合作、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在教师与工程师之间架设桥梁,实施教师与工程师角色的互换,建设多元结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当前,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不高,学校投入师资培养的经费也有限,还需充分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下企业和工程师进课堂,支持优秀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创新,开展有前瞻性的先进造船技术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一体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适应船舶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现我国海洋强国之梦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程庆和.数字化造船——船舶工业的发展方向[J].国防制造技术,2011(4).

[2]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Z].2012-03-22.

[3]黄曦.我国造船业人才市场分析[J].中国水运,2004(8).

[4]江苏省劳动就业管理中心.2012年第三季度江苏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Z].2012-11-25.

[5]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EB/OL].http://.cn/n/2012/0926/c139629-19119233.html,2012-09-26.

[8]周英峰.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D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70846/17885676.html,2012-05-14.

[9]张依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7(15).

[10]张依莉.船舶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10(30).

[11]张志强.2012年江苏船舶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J].江苏船舶工业信息,2013(2).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