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6 19:50:03 点击: 推荐访问: CT 淋巴管 脾脏

摘要:目的 分析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脾脏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量、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结果 9例脾脏淋巴管瘤患者脾脏外形增大7例,脾内病灶单发3例,多发6例,共计29个病灶;CT平扫病灶表现为类圆形病灶23个,病灶边缘清晰21个,脾脏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囊性病灶,病灶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周边或分隔强化。结论 脾脏淋巴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可提高此肿瘤的诊断的准确性。

关键词:脾脏淋巴管瘤;CT;诊断

脾脏淋巴管瘤是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的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1],有关其CT报道[2,3]较为少见,本文收集9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的CT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09月~2013年0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管瘤患者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80岁,平均50.2岁。3例以腹痛、腹胀就诊,其中1例伴牙龈出血等脾亢症状,其余5例为查体时偶然发现。

1.2方法 9例均行CT平扫,其中7例行CT增强扫描,采用GE Light Speed VCT 64 扫描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脾脏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40~260mA,层厚 0.625 mm,螺距 1.25mm。平扫前常规口服1.5%泛影普安500~800ml充盈胃肠道。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70),流率3.0ml/s,分别由开始注药后25~30s、50~70s、160~180s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图像分析 由两名诊断经验丰富的放射医师观察图像并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分析脾脏大小、病灶数量、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强化特点等。

2结果

9例患者脾脏外形及大小正常2例,外形增大7例,其中5例邻近器官受压移位。脾内病灶单发3例,多发6例,共计29个病灶;单个病灶最大径136mm×127mm,最小4mm×3mm。其中3例合并有纵隔、腹膜后、腹腔、肝脏或骨骼等部位单处或多处病变。CT平扫表现为脾内类圆形病灶23个、分叶状病灶6个;病灶边缘清晰21个,边缘不清8个;CT平扫呈囊性低密度影(图1、2),CT值10~38Hu,平均27Hu;3例为单囊性病变,其余6例内可见粗细不均的间隔(图1、2)。增强扫描病灶边界更为清楚,4例囊壁轻度强化,1例未见明显囊壁,间隔增强后轻~中度强化5例(图2),无强化1例,囊内成分除间隔外均无强化。

图1 CT平扫示脾内多发囊性低密度灶,病变内可见间隔,肝右叶后下段不规则低密度影,局部突出于肝脏边缘,胰腺稍下方较小低密度灶

图2 增强扫描门脉期示脾内病变间隔中度强化,肝脏病变囊壁轻度强化,胰腺稍下方病灶未见强化

3讨论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管系统的良性病变,比较少见。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淋巴管先天发育畸形或是手术、外伤等因素导致淋巴管损伤,淋巴排出障碍导致淋巴管异常扩张、增生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脉管性肿瘤样病变[2,3],是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而并非真正的肿瘤,大多发生于软组织,以腋窝及颈部多见。脾脏淋巴管瘤是由囊状扩张的淋巴管构成的一种少见的脾脏良性肿瘤,多由先天局部淋巴管发育不全、错构所致,由于淋巴引流障碍使包膜下、小梁及小动脉周围的淋巴管不断扩张, 形成囊性扩张的淋巴管,呈毛细血管状、海绵状及囊状[4]。脾淋巴管瘤在脾良性肿瘤中较多见,通常位于包膜下, 脾脏淋巴管瘤可单发或多发,有时可弥漫累及整个脾脏,多数发生于儿童;如合并有其他部位或器官的淋巴管瘤时称为淋巴管瘤病[2],本组有3淋巴管瘤病除脾脏病变外,还分别或同时合并有纵隔、腹膜后、腹腔、肝脏或骨骼等部位单处或多处病变。脾脏淋巴管瘤好发于儿童[5],女性多于男性;本组资料中除1例为2岁儿童外,其余8例年龄为19~80岁,成年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文献,可能与脾脏淋巴管瘤病灶小、位置深不易引起临床症状等因素有关。脾脏淋巴管瘤一般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由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是否出现症状取决于囊肿的大小、数量及张力,脾脏淋巴管瘤生长缓慢,张力较低时无任何症状,继续生长病灶体积较大张力高时,可压迫邻近结构引起左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以发热、出血为主的脾功能亢进等症状。

依据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将脾脏淋巴管瘤分为海绵状、囊状和混合型3种类型[6],有学者认为这3种类型其实是同一病变不同时期的表现[3]。海绵状淋巴管瘤由无数大小不等的扩张淋巴管形成,切面呈海绵状,管腔衬以单层扁平内皮细胞,管内充盈淋巴液,管腔吻合不明显。囊状淋巴管瘤由少数极度扩张的淋巴管构成,囊壁厚薄不等,间质可见纤维化及胆固醇沉着,管壁被覆的平滑肌不均一,管壁突人管腔的结构更易见。混合型表现为含有比例不等的囊状结构和海绵状结构。

脾脏淋巴管瘤CT通常表现为: 脾脏外形常增大,脾实质或被膜下单发或多发水样低密度灶,大小不等,类圆形和不规则形,边界清楚或不清,病灶较大者多有分叶,囊壁薄且规则,无壁结节,少有钙化,囊内分隔或分房多见,多发病灶呈葡萄状或呈簇状分布,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可见轻度强化,囊内无强化[2,3],本组CT表现与文献描述相符合。对于CT 检查,笔者认为最好应用薄层扫描,可以显示病灶囊壁和分隔情况,有利于诊断。

鉴别诊断[1-4]:①脾脏囊肿 多为单发,平扫呈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水样低密度影,密度均匀,增强后强化不明显,无囊壁及间隔强化。②脾脓肿: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有明显强化的脓肿壁及壁外水肿,临床有寒颤、高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③脾包虫病:结合病史,多合并肝内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为大囊内见子囊,以及多囊或分房样改变,囊壁多钙化,囊壁及囊内间隔无强化。④脾囊性转移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囊实性病灶,囊壁多不规则增厚,可有壁结节,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结合病史可鉴别。⑤脾结核:多有肺结核病史,可表现为低密度病变,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可有环形强化,可伴有其他脏器的结核浸润。⑥血管淋巴管瘤:多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其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其内间隔呈网格样强化,但间隔中间成分可以强化,而淋巴管瘤囊内成分除间隔外均无强化。

脾脏淋巴管瘤虽是一种良性的病变,但随着其体积的增大,有发生外伤性或病理性破裂的可能,因而及时行脾脏切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此病预后佳,未见有术后复发及转移报道。

总之,脾脏淋巴管瘤可单发或多发,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脾脏其他性质的囊性占位相鉴别。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数量、形态、大小及边界,观察病变与邻近组织、器官之间的比邻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辛鹏,孙屹立.脾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附8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9,24(6):643-645.

[2]杨琳,邢红岩,魏冬冬,等.脾脏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3):426-428.

[3]缪小芬,孙春锋,陆健,等.脾脏淋巴管瘤的CT与MRI表现特点[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9):938-940.

[4]黄亮,李静,俞花,等.脾脏淋巴管瘤临床特点分析(附6例报告)[J].肝胆外科杂志,2011,19(4):258-261.

[5]刘勃,张增俊,施伟东,等.小儿淋巴管瘤的CT和MRI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9):1410-1412.

[6]唐雪峰,張文燕,李甘地,等.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2):98-101.编辑/申磊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