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腹腔镜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23例临床观察

腹腔镜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23例临床观察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6 13:30:06 点击: 推荐访问: 下行 临床 临床医学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LAR)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腹腔镜下LAR的临床资料,与同期传统手术方法行直肠癌前切除术25例进行对比。 结果 本组均在全麻下完成腹腔镜下LAR,并且达到TME标准,术后患者肛门功能不同程度地得到保留,随访1年未发现明显转移癌灶及局部复发灶。腹壁切口长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结论 腹腔镜下行LAR有明显优势,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保肛率增加,对于部分超低位直肠癌行前切除术,仍可不同程度地保留肛门功能,同样可达到直肠癌根治要求及TME标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肛门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35.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1-0145-02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其中中低位直肠癌的比例达70%~80%[1]。目前腹腔镜技术已日益成熟,“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这一直肠癌根治术金标准,被众多学者认可[2],腹腔镜下完成LAR已多有报道。我院2007年5月~2010年9月间应用腹腔镜技术行LAR 23例,同期按传统手术方法行LAR 25例,现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腔镜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33~62岁。其中肿瘤下缘距肛门6~10 cm者18例(78%),距肛门下缘4~6 cm者5例(22%);肿瘤直径均<6 cm,肿块活动性好,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未侵及邻近组织器官,Dukes分期:A期16例,B期7例。术前均行结肠镜检查,取活检,明确诊断,并排除多发癌灶。其中管状腺癌11例,黏液腺癌8例,腺瘤癌变4例;高分化癌6例,中分化癌8例,低-中分化癌9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截石位,头低臀高,经脐环下缘切口建立气腹进镜,分别于左、右中腹和左、右下腹4点,作切口置入腔镜器械,术者于患者右侧,助手于患者左侧,执镜者位于患者右上方。先于直肠腔内细针穿刺注入5-FU 500 mg,以超声刀于腹主动脉分叉处切开乙状结肠系膜表面浆膜,结扎带环绕乙状结肠,进行乙状结肠结扎,分离出肠系膜下血管,在其发出左结肠动脉后,以血管夹夹闭后切断,由此处开始弧形切开腹膜返折处,向下分离,清扫系膜淋巴结。首先,沿着骶前筋膜与直肠固有筋膜间隙分离,然后在直肠前沿“Denonvillier”筋膜间隙分离,再切断两侧直肠侧韧带并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直至分离至肛提肌平面,完整切除直肠系膜,不遗漏直肠系膜脂肪组织。如果直肠肿瘤下缘距肛门4~6 cm,则继续向下分离,直至肛管水平。于左结肠旁沟切开侧腹膜及脾结肠韧带,充分游离结肠脾曲及降结肠,于肿瘤下缘2 cm处,以切割闭合器,切断直肠,经左下腹辅助切口置入保护套,经保护套取出直肠标本,于乙状结肠上端切断结肠,于降结肠断端置入吻合器钉砧回纳腹腔,经肛门置入圆形吻合器头端,在腹腔镜下完成降结肠-直肠端端吻合,蒸馏水冲洗、浸泡盆腔30 min后完成手术。如肿瘤下缘距肛门4~6 cm,腹腔镜下难以顺利完成直肠远端横断,则行肛门直肠消毒后,手法扩肛,置入肛门镜,于肿瘤下缘2 cm处作一荷包收紧,于荷包下以电刀横断肛管。经左下腹切口取出标本。经肛门拖出降结肠断端,于肛门外手工完成降结肠-肛管吻合。置一硅胶肛管于吻合口上行支撑、减压、引流。术后第10天拔除此管。术中严格遵循肿瘤无瘤操作原则及TME手术原则。

1.3 随访

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排便功能保留情况。半年内每月随访一次,以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观察患者肿瘤复发情况及肛门功能,包括直肠指检、血常规、CEA、大便常规及潜血、肝脏及盆腔超声、胸片,每半年行腹部CT平扫一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LAR,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检证实上下切缘无肿瘤细胞残留,未发生吻合口瘘、肛管及吻合口狭窄。低位直肠癌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感,便次增多,最多达(6~10)次/d,并且以肿瘤下缘距肛缘4~6 cm者为重,嘱患者平卧位,垫高臀部,行肛门收缩运动。4~6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每日排便(2~3)次/d。本组患者均不同程度保留了肛门功能。肛门括约肌可自主收缩。18例肿瘤下缘距肛缘6~10 cm者排便及肛门自制功能良好。5例肿瘤下缘距肛缘4~6 cm者功能稍差,对液体粪便及气体控制不良,出现感觉性失禁,对固体粪便仍有较好的排便及自制功能。以上病例,随访1年未发现明显转移癌灶及局部复发灶。腹壁切口长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表1)。

表1两组病例手术效果比较(x±s)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领域。微创、出血少、视野清晰等优点已在临床工作中充分显露出来[3]。现在治疗直肠癌不仅要求根治,而且要使患者术后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保肛术已成为目前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主旋律[1,4]。加之切割闭合与吻合技术在肠道手术中的应用,按TME原则完成LAR已不再是技术难题。在腔镜下,整个过程均采用超声刀行“锐性分离”,术中出血极少,术野清晰,手术全程在直视下完成,可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5,7],最大限度地保留盆腔自主神经,避免误伤。直肠癌主要转移方向是向上,包括淋巴结转移和直接蔓延,向远端浸润很少超过2 cm,大多数文献认为3 cm作为安全切缘已足够[6]。已有资料证实,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的直肠癌根治术可行有效,5年研究表明,其特异性生存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1.3%、8.9%[4]。远切缘>2 cm的LAR与APR相比肿瘤的局部复发率是相似的,再延长切缘并不能降低复发率。局部复发主要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是否穿透肠壁及直肠系膜切除不彻底有关,通过比较,不难看出,腹腔镜组病例肿瘤下缘距肛缘的长度明显小于传统手术组,腹腔镜下更有利于行低位LAR术,提高保肛率[1]。

本组部分病例肿瘤下缘距肛缘4~5 cm,瘤体直径<2 cm,术前活检证实为高分化腺癌,术中腹腔镜下分离至括约肌间沟肛管平面[1],横断后行降结肠-肛管吻合,同样可达到下切缘无瘤的要求,并成功安全地保留了肛直环。由于耻骨直肠肌内同样存在丰富的牵张感受器,参与排便与肛门自制。本组病例手术后盆腔自主神经、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牵张感受器这一完整反射弧均得以保留,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一定程度得以保留则成为可能。肛门自制功能的存在主要依赖于:(1)肛直角的存在,即良好的耻骨直肠肌功能。(2)外括约肌的收缩反应。本组患者术后刺激肛门均有较好的收缩反应,故在一定程度上能保留肛门功能。术后早期,由于局部组织创伤性水肿,出现肛门坠胀、便次增多等症状,经平卧位,垫高臀部行提肛运动4~6个月后,均明显减轻。便次减至(2~3)次/d,对正常工作及生活无明显影响。

有资料表明,80%患者术后死于局部复发,而无远处转移的证据。大多数盆腔复发病灶会局限化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术后如注意定期复查,可及时发现,有机会行二次根治术[8]。本组病例术后常规完成6次化疗,定期随访,监测CEA,行会阴部及直肠超声检查,必要时行结肠镜、CT、MRI检查,如发现可疑病灶,及时确诊。

腹腔镜下行LAR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且较开腹手术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完成距肛缘4~6 cm的LAR,增加了保肛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鉴于本组病例中肿瘤下缘距肛缘4~6 cm者病例数不多,尚需对该类患者术后肛直角的测量、肛管直肠内压力测定等资料作进一步研究,暂不能对这类“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超低位保肛术”作出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国俊,高春芳. 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01(01):92-93.

[2] 沈镇宙. 肿瘤外科手术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85-186.

[3] 张朝军,梁平,罗云生,等. 腹腔镜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12):887-889.

[4] 宋亚锋.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展[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01(27):64-66.

[5] 刘忠升,何海清,王腾祺,等.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技术的探讨[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27):44-46.

[6] 魏东,蔡建,赵艇. 腹腔镜在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J]. 实用医药杂志,2011,1(1):3-5.

[7] 田夫,向进见,李明忠,等.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临床特点比较[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2(30):41-43.

[8] 张雪峰.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评价[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05,10(4):248-249.

(收稿日期:2012-03-20)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