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6 13:10:06 点击: 推荐访问: 临床 临床医学 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MP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并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均具肠系膜增厚与索条影,而通过适当调节CT机、后处理工作站及PACS系统的窗宽、窗位,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防止漏诊。将窗位、窗宽分别置于-45Hu、250Hu时,肠系膜病变显示最佳。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肠系膜脂膜炎时通过CT机、后处理工作站或PACS系统的窗宽、窗位调节可获得良好诊断效果。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价值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为肠系膜脂肪组织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伴随有局部脂肪坏死及纤维化形成[1]。本病多为特发性,与自身免疫、腹部手术、外伤、感染、溃疡及局部缺血、恶性肿瘤、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及Weber Christian病有关[2]。总结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1例MP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均为我院确诊的MP患者,男10例,女11例;年龄21~82岁,平均56.2岁。手术证实2例,CT诊断19例。21例中,腹痛待查8例,怀疑阑尾炎、胆囊炎、盆腔炎、肾结石;无症状偶然发现4例;腹部外伤2例;有手术病史2例;恶性肿瘤病史3例;既往胸痛患者有心脏搭桥病史1例;肾动脉狭窄病史1例。

1.2方法 本组患者中,行腹部或腹盆腔CT平扫9例,行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12例。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mgI/ml),用量为100ml/人。高压注射器流率为3.5ml/s,注射开始后延时25s行动脉期扫描,延时55s行门静脉期扫描。增强病例中,11例行冠状及矢状位后处理重建,2例行MIP后处理重建,重建工作站为SIEMENS SyngoMMWP VE40A。

CT扫描参数:CT设备为德国SIEMENS sensation 16排CT及SIEMENS definition 128排CT。使用管电流为100mAs,管电压为120kV;扫描螺距为1.35,层厚5mm。21例中,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设备为荷兰PHILIPS Nova Dual Achieva 1.5T。CT诊断采用文献报道的诊断标准。CT影像资料由1名正主任医师及1名副主任医师单独判读,意见一致作为最终诊断。

2 结果

本组21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系膜增厚及索条影。其中12(57.1%)例病变的发病部位起自小肠系膜根部,其余9例(42.9%)病变位于小肠系膜中上部。表现为肠系膜"脂肪晕环"征16例(76.2%);"假包膜征"7例(33.3%);7例(33.3%)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周围局限或广泛的云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界较清楚;部分病例上述征象同时出现。肠系膜多发结节影2例(9.5%),考虑为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本组中2例出现小肠肠袢受压移位,但无肠管受侵病例。2例病变内可见小结节状钙化灶。病变增强后轻度强化,与平扫对比,强化CT值增加15Hu左右,甚至更低。

通过适当调节CT机、后处理工作站及PACS系统的窗宽、窗位,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防止漏诊。将窗位、窗宽分别置于-45Hu、250Hu时,肠系膜病变显示最佳。CT机、后处理工作站及PACS系统上的图像的对比翻转技术,对于肠系膜脂膜炎的病变判别无明显帮助。21例中,8例复查,时间间隔2w~2年,病变无明显变化。3例经临床对症治疗后病变略有吸收。

本组病例中,有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所见为围绕肠系膜的不均匀异常信号区,T1WI为中等偏低信号,T2WI压脂像为不均匀中等信号,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3 讨论

肠系膜脂膜炎又称为硬化性肠系膜炎(sclerosing mesenteritis,SL)、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mesenteric lipodystrophy,ML)或回缩性肠系膜炎(retractile mesenteritis,RM)[3]。病理改变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脂肪坏死、纤维化。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为病变早期阶段,称为MP;病变以脂肪坏死为主时称为ML;而到晚期,病变以纤维化为主时称为RM[4]。因此有作者倾向于将本病命名为硬化性肠系膜炎(SL),而将MP、ML、RM作为SL的3个亚型。不同类型的肠系膜脂膜炎的病理改变可以出现不同的影像表现。

3.1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包括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乏力、恶液质等,少数患者无腹部症状。体征有腹部包块、腹部膨隆及腹水等。容易导致漏诊及误诊,甚至部分患者因腹部肿块而被误诊为肠道肿瘤而行手术治疗。

3.2影像学诊断特点 文献报道,CT是本病诊断的首选影像方法。MP的超声检查可帮助诊断[5]。MRI影像表现无特征性,但能够鉴别脂肪、软组织成分。如果MP合并有肠系膜恶性转移瘤时,利用PET/CT检查,通过检测氟代脱氧葡萄糖的摄取率检测,除外MP合并肠系膜恶性转移瘤。

MP的特征性CT表现:起源于肠系膜根部的局限性或广泛性肠系膜密度增高、增厚,可见因病变导致的脂肪环征、假肿瘤征、肠系膜结节或肿块。偶见有多房性囊性肿块、病变中央可出现钙化、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可见肿大。本组资料中上述征象均有显示,但以脂肪环征及假包膜征为多。

3.3鉴别诊断 MP需要与急性胰腺炎、腹腔或腹膜后脂肪性肿瘤、淋巴瘤、转移瘤、肠系膜水肿等病变鉴别。急性胰腺炎可引起腹腔或腹膜后积液,引起肠系膜密度改变。但本病起病急,病情重,CT影像上肠系膜改变边界模糊。腹腔或腹膜后肿瘤可以表现为腹腔或腹膜后的脂肪样密度,包绕肠系膜及周围血管,并可引起周围肠管受压、移位。但脂肪类肿瘤增强后瘤体可见强化,与本病有所区别。淋巴瘤侵犯肠系膜可引起类似肠系膜脂膜炎的改变,但淋巴瘤除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增大外,还可伴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抗肿瘤治疗后淋巴结明显缩小,肠系膜改变减轻。转移瘤、肠系膜水肿引起的肠系膜改变往往范围较广泛,且无明显边界。

对于腹痛病例,在腹部CT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时,应仔细观察肠系膜有无异常改变。并通过CT机、后处理工作站或PACS系统的窗宽、窗位调节,仔细观察肠系膜密度有无异常。

参考文献:

[1]孙志英,贾化平,周环宇,等.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超声表现[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9(18):148-150.

[2]马云海,李书聆.肠系膜脂膜炎误诊为结肠肿瘤4例分析报道[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1(98):133-135.

[3]李劲松.多层螺旋CT在肠系脂膜炎诊断中的应用[J].特别健康:下,2014,12(7):610.

[4]阎辉,张啸飞,杨永雁.多层螺旋CT对肠系脂膜炎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3,42(12):1363-1364.

[5]陈天忠,沈冰奇,程旭坚,等.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19(2):135-138.编辑/哈涛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