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0例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上清片治疗,观察组接受雷贝拉唑+莫沙必利+上清片治疗。应用Synectics Digitrapper便携式pH监测仪和Syn-ectics Bilitec 2000胆汁监测仪进行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反流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咽异感症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7%、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者可伴有咽异感症,两者具有相关性,给予抑酸治疗后疗效满意,说明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是咽异感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咽异感症;雷贝拉唑;莫沙必利;抑酸治疗
咽异感症在临床上又称为癔球症,患者咽喉部多有紧缩感或者异物感,自觉喉咙处粘有树叶、团块、碎屑以及毛发等物,但查体示咽喉以及邻近器官并无器质性病变,因此被纳入功能性食管疾病分类。咽异感症患者不仅表现出咽部异物感,同时也有较大几率伴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临床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二者的关系。本研究探讨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纳入标准:(1)与罗马Ⅲ标准关于GERD的诊断标准相符;(2)伴有烧心、反酸以及呃逆症状;(3)无食管、咽喉或者邻近器官器质性疾病。(4)排除精神因素,恶性肿瘤,茎突过长等因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1岁,平均(43.5±6.1)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3.5±1.0)年。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2.5±3.5)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3.6±1.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睡时床头抬高15~20cm,睡前2h内避免进食,白天进餐后避免立即卧床,尽量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对照组给予上清片(鞍山制药有限公司,Z20025369)治疗,每次2片,bid;观察组接受雷贝拉唑(日本卫材株式会社美里工厂,J20080040)+莫沙必利(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20090158)+上清片(鞍山制药有限公司,Z20025369)治疗,雷贝拉唑给药剂量为10mg,qd,晚餐前口服;莫沙必利给药剂量为5mg/次,tid;上清片用法同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8周。
1.3监测方法
应用Synectics Digitrapper便携式pH监测仪和Syn-ectics Bilitec 2000胆汁监测仪进行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检查前禁食8~12h,将校准的pH电极和胆汁监测光纤探头自鼻腔插入,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上方5cm处,开始记录。经计算机软件分析pH图形,以Demeester pH<4的总时间>4.2%为病理性酸反流,以胆红素光吸收直≥0.14为病理性胆汁反流。
1.4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病与咽异感症疗效。胃食管反流评判标准,痊愈:食管炎消失;好转:炎症明显改善;无效:炎症无改善甚至加重。咽异感症评判标准:痊愈:患者咽部异感、水肿以及充血症状消失;有效:镜检提示咽喉部病变改善,咽部异感症状明显好转;无效:镜检提示病变无改善,咽部异感无改善。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咽异感症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60例胃食管返流性疾病患者中24例(40.0%)患者咽异感症同时伴有明显嗳气、烧心等消化道症状,24h食管胃动态pH值<4。咽异感于夜间平卧位时加重,直立位时减轻,夜间常常因咽部不适难以入睡。26例患者无烧心、胃部灼热等消化道症状,24h食管胃动态pH值>4,多数伴慢性干咳、频繁清嗓等,症状于直立位时加重,平卧位时减轻,10例既往有上消化道疾病史或上腹部不适史。咽异感位于胸骨上窝或胸中,部位恒定,症状时好时坏。喉部检查表现为杓区及黏膜充血、红斑、苍白水肿及声带慢性充血渗出等。胃食管返流性疾病患者中咽异感症发生率较高,两者具有相关性。
2.2两组患者食管内24h动态pH和胆汁监测结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反流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胃食管反流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咽异感症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咽异感症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见表3。
3讨论
咽异感症具有较为复杂的临床病因,其中上消化道疾病是其病因中不容忽视的一种,近年来临床报道也有所增加。研究表明,咽喉部伴有吞咽不畅、咽喉疼痛以及声嘶等部分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上述症状均可消失,临床镜检提示病理改变业已彻底恢复。由此临床推测咽异感症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之间存在特定关系。咽异感症迁延不愈的患者中,胃食管反流所占比例居多,但此类患者中大部分并无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症状,提示咽异感症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几率相对较高,其中不少患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因此可将咽异感症纳入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症状表现。一项临床研究以80例咽异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查入组病例上消化道情况,结果表明80例患者中已有71例合并上消化道疾病,且认为开展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临床明确咽异感症病因的一项重要诊断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60例胃食管返流性疾病患者中24例(40.0%)患者咽异感症同时伴有明显嗳气、烧心等消化道症状,24h食管胃动态pH值<4。咽异感于夜间平卧位时加重,直立位时减轻,夜间常常因咽部不适难以入睡。26例患者无烧心、胃部灼热等消化道症状,24h食管胃动态pH值>4,多数伴慢性干咳、频繁清嗓等,症状于直立位时加重,平卧位时减轻,10例既往有上消化道疾病史或上腹部不适史。咽异感位于胸骨上窝或胸中,部位恒定,症状时好时坏。喉部检查表现为杓区及黏膜充血、红斑、苍白水肿及声带慢性充血渗出等。胃食管返流性疾病患者中咽异感症发生率较高,两者具有相关性。
上清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有黄连,栀子,连翘,蔓荆子,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酒大黄,黄柏,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等,主治上焦内热,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等症。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经过促动力药物以及抑酸药物规范治疗后,咽异感症患者内窥镜下病理情况和咽喉部吞咽不畅、咽喉疼痛以及声嘶等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和改善,总有效率达到了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此结果与李颖等研究相符;且胃食管反流病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患者各项症状与体征得到改善,这足以证实胃食管反流病是引发咽异感症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临床将胃液反流侵蚀患者咽喉、血管以及声带而导致的慢性咽炎、血管炎以及慢性声带炎统称为Delahnty综合征,因此此类患者仅表现出咽喉部不适或者以咽喉部突出症状而以就诊,且多以耳鼻咽喉科为主,很容易造成诊断与治疗的延误。
咽异感症虽不威胁人们的生命,却折磨广大患者,因此迫切要求耳鼻喉科医生对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进行深入的研究。现阶段临床尚未明确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咽异感症的发生机制,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咽喉、食管、胃以及十二指肠均有迷走神经分布,一旦此类脏器发生病变或异常改变,则会引发迷走神经反射,进而导致咽异感症。亦有观点认为是不良刺激影响迷走神经,导致内脏运动增强,引起环咽肌痉挛或者食管蠕动增加所致。在本研究看来,当餐后打嗝、食管上括约肌压自发性降低、夜间平卧状态下吞咽动作均会导致括约肌压降低,胃内容物在食管近端滞留并溢入下咽部,对咽喉造成直接性损伤,导致咽异感症。总而言之,胃食管反流导致咽异感症的病理机制尚未得到阐明,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在诊断时应细致询问患者上消化道疾病症状,并视具体情况采取24h食管pH监测、钡餐造影检查或者胃镜检查,及时查明病因后规范治疗。若患者证实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则应积极采取GRED治疗方案,以消除或缓解咽异感症。
综上所述,咽异感症患者可伴有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给予抑酸治疗后疗效满意,说明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是咽异感症的重要病因之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