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意义
新生入学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开始,大学与中学相比,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有很大差别,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良,会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行为消极以及学业成绩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即使是在连续的扩招之后,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中学还是比较优秀的,进入大学之后的适应不良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习困难或学业成绩下降,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败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降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并产生一种心理现象——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指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屡遭失败,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够,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动机缺失,并产生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他就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破罐破摔”,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大学新生在遭遇入学初的适应性困境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就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愿在学习上作出努力。这种失败摧毁的不仅是他们的学业以及对学业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他们人生的信念也被摧毁。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许多学习困难学生就是从此放弃学业上的追求,以极为消极的方式打发时光。
因此,优化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对于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大学课堂教学方式适应不良
对于“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感到很不适应”这个问题,有8.1%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18.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0.4%,“基本不符合”的是29.6%,“很不符合”的是13.1%。也就是说有26.9%的人不能很好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教学方式变化。
中学的教学强调“教会”,课堂信息量小,老师对一个问题会“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地讲。大学的教学更多强调课堂信息量,许多内容要靠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去融会贯通。中学与大学教学方式的这种反差,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感到很不适应。多数大学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常常觉得一个问题还没懂,老师已经讲新问题了,听课经常是似懂非懂,半生不熟,不少新生感到大学的学习较为艰难。
2 对大学教学管理的适应不良
对于“大学里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时间”这个问题,有5.3%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17.4%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41.2%,“基本符合”的是27.3%,“很符合”的是8.9%。也就是说自认为能够较好利用“大学里自由支配时间”的学生约是37.2%,其余63.8%的大学生在利用“大学里自由支配时间”方面存在困难,其中22.6%的学生困难较大。
对于“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生活安排有序”这一问题,有8.6%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25.5%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9.2%,“基本符合”的是19.8%,“很符合”的是6.9%。也就是说自认为能够较好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任务”的学生约是26.8%,其余73.2%的大学生在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任务”方面存在问题,其中34%的学生问题较大。
新生在进大学前,学习几乎是由老师一手包办的,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有老师替他们安排好了,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结果的要求都很明确很具体。进入大学后,每天的学习任务比较笼统,考试次数锐减,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习惯于被动学习的新生不会自主安排学习任务,也不会合理分配学习时间,面对松散的教学管理和大量的自习时间,时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有的误入歧途,迷上了网络游戏,有的过多地参与活动而将学习任务一再向后推,只有到了考试临近,才发现什么都没有学,往往感到措手不及。也有的尽管忙忙碌碌,但始终觉得没有成就感。
3 人生目标的失落
对于“没有明确的目标,非常茫然”这个问题,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分别是17.7%和24.1%,有32.2%的人“模棱两可”,18.7%的人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7.3%的人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也就是说有41.8%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对大学新生来说,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考取大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直观目标的吸引下,他们有巨大的动力,夜以继日地学习,付出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入大学以后,曾经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新的目标没有及时树立,学生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再加上目前中学教育的弊端影响,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掠夺性”开发,在一些老师的有意无意地诱导之下,几乎所有学生都盼望升入大学后“苦尽甜来”的生活,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在学习上不再努力。
4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地位变化
即使是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是少数,在高中时他们是班级学习成绩的佼佼者,成功和荣誉体验多,挫折体验少。进人大学以后,大家水平相差无几,曾经在学习上“一览众山小”的优势地位不再,一些好胜心强的学生难免要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
另外,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三,考试的密度很大,基本是“天天有小考,几天一大考”,考试成绩及时排名公布,学生对自己在班级学习成绩中的位置了解得非常及时、准确,进入大学之后的半年内几乎都不考试,学生不知道自己在班级的排名,经常心中忐忑不安。
5 专业思想不稳定
由于专业选择中父母包办代香等原因,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
对于“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这个问题,分别有9.1%和16.7%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或“符合”,有23%的人认为“模棱两可”,23%的人认为“基本不符合”,28.3%的人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也就是说有25.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由此可
以初步推测:有约1/4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
对于“目前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想换专业”这个问题,分别有7.3%和15.0%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或“基本符合”,有21.3%的人认为“模棱两可”,25.1%的人认为“基本不符合”,31.2%的人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其中“很符合”“基本符合”“模棱两可”三者之和是43.6%。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表示担比。
6 环境综合适应能力差
对于“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这个问题,有4.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有13.4%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1.9%,“基本符合”的是34.2%,“很符合”的是15.7%。也就是说有49.9%的人认为自己能够“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而50.1%的人则在大学生活适应过程中存在问题,其中18.2%的人问题存在的较为严重。
对于“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差距很大,不太适应”这个问题,有13.9%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有24.1%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4%,“基本不符合”的是20%,“很不符合”的是7.9%。也就是说有38%的人存在“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之间有落差的问题。
大多数新生来到大学求学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离开家乡、父母、亲友,而且现在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日渐增多,他们在上大学之前生活上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造成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人际协调能力差。步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缺少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能力,一时间束手无策,内心常感到苦闷、孤独,因此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同学把大学理想化,想象大学应该像花园一般,具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等。进入大学后,实际的大学与想象中的大学往往有一定差距,就会从心理上产生失落感。这些不良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自制能力差
“在家是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这是许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生活写照,他们始终是在他人的管制之下消极地完成各种指令,这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正如一个学生所说:“在他们(父母、老师)严密的监控下,我自己的自制力几乎降到零,明知道自己该去学习了,可还是克制不住地继续玩,玩过之后又感到很内疚。”
对于“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这个问题,有13.6%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有28.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28.3%,“基本不符合”的是21%,“很不符合”的是8.4%。也就是说有42.3%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
对于“常常不能够处理好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关系”这个问题,有10.2%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有23.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2.1%,“基本不符合”的是24.8%,“很不符合”的是9.1%。也就是说有34%的大学生“常常不能够处理好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关系”。
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不能有效抵制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诱惑,就难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会下降,多次的失败体验之后,就会放弃在学习上的努力。
三、优化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建议
学校领导者和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要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 合理安排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
新生适应性教育不能停留于入学的几天或几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依据实践经验,至少应该持续一个教学周期(一个学期),最好是两个教学周期(两个学期),也就是说整个大学一年级都应该视为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可将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归类,并将过去集中在短时间内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内容,分散在一年中进行。针对在一年中不同时间段所出现的规律性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集中强化教育活动。
2 规范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内容
针对新生适应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新生适应性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人生目标教育。帮助大学生及时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并将人生的大目标化解为大学四年不同时间段的具体目标,避免目标缺失所导致的失落。
(2)专业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己所选、所学专业,发现专业的内在价值,了解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
(3)个人正确的定位教育。对自己在班级和同学中的地位有合理期望,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都曾经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大学是“佼佼者”的汇聚之处。对大学生来说追求学业进步是每位学生应有的目标也是责任,但如果依然执着于排名在班级的某个领先的位置或者入学后马上要达到这个位置,往往是不现实的。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业成绩的得失,学会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而不仅仅是同学之间进行的横向的比较。
(4)大学与中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比较与对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与中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并坦然面对自己在大学课堂的听课感受,但同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尽快适应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5)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大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自己调控自己的学习,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6)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学业落后或自认为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引导其将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自己可控制可改变的因素,避免将原因归结为缺少相关能力,能够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7)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比如对宿舍卫生、作息时间等)给予高密度的检查、指导、督促,使学生在离开父母后,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活制度。
(8)新生心理健康辅导。包括一般的心理健康辅导,如人际关系辅导、情感辅导等,也包括特殊群体辅导,如贫困生心理辅导等。
3 抓好新生适应性教育任务的落实
新生适应性教育任务的落实,英国大学的导师制有三点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学生一进校就会领取到教学手册,其中会有专门的章节告诉他们导师的职责以及如何寻求导师的帮助。
第二,英国大学的导师不是一种职务的称谓,而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的一种责任,大学中所有教师无论职位高低都有担任导师的义务,无论是讲师还是教授都会成为学生的导师。导师定期和学生见面,讨论学术、专业、个人生活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第三,学校高度重视入学新生的教育,大学将一年级的新生与导师见面作为强制性的规定纳入教学时间表,第二和第三年,学生和导师见面就变得比较自由,学生遇到比较大的问题都会主动找导师商量寻求解决,导师为学生传道解惑或分享学生的成就。
鉴于我们目前的管理模式,应该由学生工作部门与系部联合组成新生适应性教育队伍,落实新生适应性教育任务,学生工作处和系部的全体教师都应该参与到其中,具体应该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人员为主。可以将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强制纳入教学时间表,由班主任、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分别针对教育内容的性质承担相应的任务,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其余教师则不定期接受学生的求助或咨询,为学生释疑解惑。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