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曾以精确见长,历时千年,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美学体系,但同时又显得封闭和片面,使得诸多美的现象和美感现象被隔绝在体系之外。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经典科学系统逐步走向开放,传统美学的限阈也被打破,作为美学学科一次大解放的标志的模糊美学遂应运而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2月出版的王明居教授所著《模糊美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模糊美学的论著。它把不确定性引进美学领域,使美学成为一门既确定又不确定,既有序又无序的充满活力的科学。
作者认为,模糊美学是时代的产物。传统的经典美学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因素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忽视了美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始终执着于追求精确的美的定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整个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受现代自然科学的启发,美学也在向新的起点迈步。模糊美学正是这个过程中的产物。它以不确定论为理论武器,向经典美学中有局限性的确定性原理提出挑战。
现代自然科学为模糊美学提供了科学依据。耗散结构论的非线性系统关于不确定性的学说,给模糊美学的建构带来了活性。模糊美学研究的对象既然包含大自然,当然也就不能排斥由大自然的活性所造成的模糊美。这也同样适用于社会和艺术的模糊性。这种不确定学说开拓了美学的新途径,促进了美学的开放性系统的形成,冲破了美学静止的藩篱,沟通了多种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纷纭复杂的学科交叉线上建立了模糊美学。
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集合论,对模糊美学有巨大的启迪作用。美国数学家查德曾就古典数学及其对人文科学的消极影响提出批评。他认为古典数学限制了人文科学中模糊论的发展,当然也限制了美学领域中模糊论的发展。传统数学曾与传统美学有密切联系,例如秩序、匀称、明确、比例(包括黄金分割)等。同样,模糊美学与模糊数学也有密切联系。模糊数学的概念如模糊性、模糊集合、模糊语言、模糊关系等,对丰富模糊美学是有益的,模糊数学的品格、特征等,对模糊美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两者毕竟有明显的区别。模糊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它是抽象的、逻辑的、推理的;模糊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它是具象的、生动的、情感的。
模糊美学有其传统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老子的所谓玄之又玄、混沌、恍惚,所谓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思想,正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糊性的特点。他所具体阐述的虚实相生、动静相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知白守黑等理论,正是他的模糊论在美学中的具体表现,是模糊美学思想的滥觞。后经《庄子》、《淮南子》、《文赋》、《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著述的进一步发挥,内容不断丰富,特性逐渐显现。具体说来,中国古代模糊论具有意念性、了悟性、蕴藉性(隐、味、洗炼)、形象性、玄秘性等特点。
西方美学虽然以追求精确见长,但在阐述中有时也无法回避模糊性。如赫拉克利特美的相对性理论、柏拉图“美是难的”、莱布尼茨的朦胧美感论,以及康德美学中“模糊认识”、“模糊概念”及其对崇高的分析等也都具有模糊论色彩,反映着一种潜模糊论思想。黑格尔哲学中关于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联系的观点、辩证法中的中介论以及内容与形式相互转化的学说,对模糊美学也有启示作用。他们对亦此亦彼、亦美亦丑的现象的看法,本身是符合辩证法思想的。
模糊美学思想是奠定在模糊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模糊思维有其生理基础,它的功能建立在环—磷酸腺苷的化学物质运动的基础上。这种化学物质运动具有凝聚性和弥漫性的特征。模糊思维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向心型、辐射型、曲线型、直线型、点状型等涉及美的领域。在艺术的审美创造和观照中,形象思维的过程,含有模糊性,具体体现在模糊体验、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过程中。
书中考察了模糊与明朗、模糊与抽象、模糊与含糊等范畴的关系,阐述了模糊美学的不确定性、互渗性、整体性和混沌性等特征,详细分析了亦美亦丑,亦美亦高、亦悲亦喜、有无相生、知,白守黑、明暗掩映、不似之似等模糊性范畴,以及美感中场、想象、移情和灵感等范畴的模糊性。
《模糊美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系统,又有多角度、全方位的详尽阐述。论据涉及自然、社会和艺术诸领域。理论、实证兼顾,学术、趣味并包。行文生动丰富、明白晓畅、文采斐然,确实是模糊美学研究优秀的奠基专著。它的出版,无疑拓展了90年代美学研究的视野,必将在美学界和日常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