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高职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承担着为专业服务和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在教学中应该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探讨了如何以应用为目的开展高职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职数学;应用;培养;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强调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数学作为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承担着为专业服务、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在教学中应该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对于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有明确的基本要求。高职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并具备利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基本上是知识传授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轻视过程,注重结果。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重理论轻应用,割裂了数学理论、数学方法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重视各种运算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忽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不一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数学应该围绕“以应用为目的”开展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知识与各专业紧密相联,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以应用为目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高职教育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出发,高职数学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放在首位。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演绎及推理和定理的严格论证,而从应用的角度讲,需要的往往不是论证的过程而是它的结论。因此,在高职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必须、够用”为度,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教学,便于学生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不具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是社会的需要。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今天的高职数学教学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挥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逐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
导数部分的学习,可以选择从平面曲线的切线斜率、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等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导数的概念,再用导数的概念剖析实际问题中常见的变化率问题,注重突出导数的应用性。在例题和习题中,选择一些涉及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例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选取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成本与利润的最佳化,库存控制等经济学中的问题;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选取电流变化率、比热容、最大功率、材料最省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定积分时,先从实际问题出发,再引出定积分的概念。例如,先提出问题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力所做的功。学生对求图形面积和力所做的功并不陌生,只不过以前熟悉的是求直边梯形的面积和恒力所做的功。这两个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问题的解决,然后引出定积分的概念。这样学生会自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突出一些经济问题中定积分的应用,如已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时,生产量如何控制使总利润最大;对机电专业学生选取变力做功、交流电的平均功率、交流电压的平均值与有效值、PID控制、某些旋转体工件的体积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总之教学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挥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逐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之中。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高职数学教育应该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全新的理念培养人才,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让高职数学教育更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董步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49
2.李志煦、展明慈等,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0
3.李经文,极限理论的发展及其历史评价[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0):15-18
【责编 张伟飞】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