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恐怖(Untitled Horrors)
2013年5月4日至9月22日
阿思楚普费恩利现代艺术博物馆(Astrup Fearnley Museum of Modern Art),挪威,奥斯陆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一译辛迪·雪曼)是当代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她运用摄影进行创作,并在一个越来越以视觉为导向的文化潮流中重新定义摄影。她被归为后现代艺术家一代。
舍曼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她的照片是少有的对艺术的纯粹的探讨,且对既有的表现方法、身份认同等发起了挑战。
舍曼的这些影像既残酷又滑稽,既令人厌恶又充满诱惑。它们是对我们幻想的投射,是对我们所熟悉的故事的重新阐述。她把自己打扮成电影明星和杂志封面女郎的样子,如同奇遇记里的怪兽,荒诞而突兀。舍曼夸张地使用了面具、假发、假肢,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效果,寓意随着人造物品的盛行和垃圾的蔓延,人自身将逐渐退化。
展览着重展出的是舍曼从上世纪70年代艺术生涯伊始到当下的作品,着重强调了舍曼作品的怪诞与反叛。这些特质在那些“舍曼式”的如同电影剧照、杂志封面般的肖像和她创造的那些冒险的、灾难的、色情的、战争的和超现实的场景中得以充分体现,从中我们也能解读出她在艺术创作方面的趋势。
岁月留痕(Decade by Decade)
2013年6月22日至9月22日
惠斯马瑟摄影博物馆(Huis Marseille),荷兰,阿姆斯特丹
沃克·伊文斯(Walker Evans,1903~1975)是20世纪杰出的摄影师,是摄影史上的领军人物。他开创了一种个人的、艺术的风格,并由此为20世纪的纪实摄影奠定了基础。伊文斯用“如诗文般微妙、又如外科手术般精确”的手法记录了美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这种生动、直率的风格引来了无数模仿者。1928年,伊文斯带着自己的“文学”情结决定投身摄影,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诗意的纪实”,亦是对自己“背叛”了文学梦的遗憾与补偿。展览从伊文斯早期在纽约拍摄的作品开始,观者一路看下来,能清晰感受到作者逐渐树立起来的自信。
从20世纪30年代起,沃克·伊文斯开始拍摄美国乡村的贫困情况,这些黑白影像成了摄影史上的标志性形象。他的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看美国的角度。伊文斯拍摄上班路上的工人、地铁乘客、路边广告牌、教堂木屋和乡村商店。他拍了半个世纪的美国街头影像,也顺带记录了人类历史的经典瞬间。20世纪的摄影史有很重要的一页属于伊文斯。
在展览中我们跟随伊文斯的镜头来到早年的纽约,在那里他经常为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朋友拍摄肖像,过了些年,他的镜头从大萧条中抽离,转向充满活力的纽约场景,迎接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展览还囊括了一些从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包括他在大溪地岛(1932年)和古巴(1933年)拍摄的照片等等。展览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照片显示出伊文斯对印刷术、广告与家居的强烈兴趣,这部分照片还可看作伊文斯创作的波普艺术作品(Pop art,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英国开始的艺术运动,以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的关联为特征)。
展览共展出沃克·伊文斯从1928年到1974年拍摄的200多张照片,是对其摄影生涯中各种类型作品的首次集中呈现。我们也得以借由该展览探寻伊文斯的心路历程、他在摄影风格上作出的尝试,以及由此奠定的今天的新闻摄影理念。
我们生活的地方(The Place We Live)
2013年1月30日至9月29日
约瑟夫·阿尔伯博物馆(Josef Albers Museum Quadrat Bottrop)德国博特罗普
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1937~)是当代与李·弗里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和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齐名的美国摄影师。1975年,他曾参加过被摄影界称作传奇的 “新地志”(New Topographics,一译新地形)展览。本次展览是对亚当斯全部作品的首次综合展现,包含300多张照片和近40部出版物。
在20世纪美国摄影师当中,关注美国西部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亚当斯是一个异类。在亚当斯眼中,落基山与太平洋之间的这片平原就是他的地理坐标。他以平实、详尽甚至有点像做分类目录的视角,用大画幅相机、黑白胶片拍摄下了美国科罗拉多、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城市与乡村。去过亚当斯照片中拍摄的地方的人,都能辨认出我们的文明给地球带来的创口。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城市的无节制膨胀,不仅让人类越来越无法栖身,还夺走了动物和植物的家园。世界变得越来越同一化—郊区的大房子、大商场、汽车旅馆和它们的广告—千篇一律,毫无美感。
尽管现实如此糟糕,在亚当斯的照片中还是能找到希望。在北美大陆广袤的土地上,巍峨的山脉和百年的苍翠依然健在,它们保留着早期西部拓荒者的记忆:这是一个自由的王国,每个踏入这片土地的人都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亚当斯的照片中,自然资源不仅为生命延续提供能量,还在另一种维度下以一种恢弘的气势存在。
既有呐喊与焦躁,又有宁静与片刻的和谐。亚当斯的照片精确地再现了人类对地球的征服,与所有艺术作品一样,它的终极目标是:呈现生命之美。照片所表达的内容通过美学的形式得以呈现—一棵大树、一只小鸟、一线曦光。照片呈现了凝固之美,照片还打开了一个心灵的空间。
战争与女人(FEMMES & GUERRES / ONE PERSON CRYING: Women and War)
2013年6月22日至2014年4月30日
奥拉杜尔村大屠杀纪念馆(Centre de la Mémoire Oradour-sur Glane village martyr),法国
美国摄影师玛丽莎·罗丝(Marissa Roth)拍摄这个专题已经有28个年头。1984年她随全家重游故地前南斯拉夫,那是她祖父的家乡。在那里,她的祖父被匈牙利的法西斯党人杀害;1988年,她为《洛杉矶时报》拍摄一组阿富汗女性难民的照片。这两段经历成为她拍摄这组专题的开端。1999年她跟随一个医疗队赴阿尔巴尼亚拍摄难民,这时她意识到,战争对女人的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将是她在照片中不断再现的主题。28年间,带着这个专题,罗丝走访过许多国家。
“这个专题牵着我去直面这些历经战争磨难的女人,她们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绝望、分离,最关键的是,她们坚强地活了下来。我走遍世界寻找这些女人,为她们拍照片,采访她们,记录下她们的历史,洞察战争在她们身上留下的痕迹。我以这些女人的角度直面战争,并发出我的、也是她们的声音。在照片中没有鲜血、没有武器,照片只是描绘了战后背景下的生活。”
整个展览共展出90张黑白照片。此外,作为对战争进行控诉的证据,摄影师收集的一些档案资料也一并展出。玛丽莎·罗丝是自由摄影记者和纪实摄影师,曾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诸多报刊工作,也是1993年普利策奖最佳本地新闻奖获奖单位《洛杉矶时报》的获奖团队成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