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人说,如果没有传教士的东游,就不会有油画艺术形式展现到国人的面前;有人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油彩画传入西方,西方就不会有油画的发展;也还有人说,如果没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今天的中国油画就不会欣欣向荣。
关键词:油画;西方;中国;影响
中图分类号:K248;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51-01
油画指用透明的油来调和颜料,在加工过的油画布、亚麻布或是木板上进行绘制的作品,油画除了是艺术成品,还应该是一种绘画方法。现在从世界范围的默认界定来看,凡是用油调色的作品皆可称之为油画,它已经成为一种造型与观念、材料与技法、风格与样式融为一体的画种,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画种之一。在绝大多数的艺术史中,都认为油画是起源与500多年前的欧洲,是15世纪30年代的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发明了现在的油画技法,并发扬广大,于是他们也成为了西方油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油画起源中国的言论
这一言论的早期有康有为说过:“油画与欧洲全同。乃知油画出自中国。吾意马可·波罗得中国油画,传到欧洲,而后基多琏腻、拉斐尔乃发之。观欧人画院之画,15世纪前无油画,可据。”现代秦长安曾在《新美术》上发表文章称:油画在中国新时期时代就已出现,陶器上的彩绘图案大多都是用油彩作为媒介,油色绘到周代就已发展形成一门完整的绘画形式。除了丰富的内容,还有包括风俗画、历史画、肖像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各种体裁、独幅木板、绢帛卷轴、屏风等诸多形式和风格,并已出现罩明与厚涂两类技法,并以“油画”、“油色绘”、“密陀绘”等称谓出现在史料文献的记载之中。
这些言论虽然看起来不无道理,但是只能算作是少数学者的理论推断,缺乏实物论证,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二、明朝时的传教士给中国油画带来的影响
虽然有少量记载宗教最初传入中国是在唐元时期,但它的影响却没有被实物考证。史料能够准确记载考证的“西画”传入中国的最初时期是在明朝,它是作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宣传品,作品也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传教士将天主教堂兴建于全国各地,并在教堂内用油画的方式绘制色彩浓厚的宗教绘画作品。16世纪,中国澳门地区成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欧洲的耶稣会会士被允许住在澳门,这也打开了传教士东进的大门。1579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来到澳门,又辗转进入广东地区,他向当地人展示了他的随身物品,包括精美绝伦的圣像画和意大利名画复刻品,罗明坚在当地还办过一个小型的油画展,目的是为了拉近与当地官员的关系,却也在无形中给更多的人展示了这一来自西方的画种。
另一个更为著名,影响力也更大的传教士就是利玛窦,他于1583年来到澳门,开始了传教生涯,1601年进京,向当时的明神宗呈交天主画像、圣母画像等。记载于北京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年10月出版的《中国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卷中,详细描述了利玛窦面见明神宗并呈交物品的内容:“献天主圣像、圣母像、天主经典、自鸣钟大小二具、铁弦琴、万国图……上奉圣像于御前,置自鸣钟于御几,后命画工图形进览。”清朝顾起元曾在光绪三十年刊本《客座赘语》第六卷[利玛窦]条中这样描述他:“利玛窦,西洋欧逻巴人也。面晰虬须,深目而睛黄如猫。通中国语。……自言其國以奉天主为道;天主者,制匠天地万物者也。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画以铜板为帧,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入生,身与手臂,俨然隐起帧上,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在这本书里,顾起元全面的描述了利玛窦的长相特征、所带画作特点等方面,也说明了利玛窦来华之初,是以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为手段,并为自己的宗教传播事业做出了诸多努力。利玛窦对于中国的绘画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对中国的绘画及雕刻艺术似乎没有什么好感,他认为中国人对于绘画的热情是足够的,但在技法上就有了一定的欠缺,甚至方向上都有错误,他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把用石头或是青铜制造的人像和动物要作为偶像放置到寺庙中,还会供奉香炉、铜钟等艺术品。(其实这和他们欧洲的耶稣圣母是同样的地位,不同教育背景导致他还不能理解)他还觉得中国人不会画油画,画的东西都是平面的,不够生动,也没有明暗对比的区别,没有标准化的透视学和解剖学,一切全靠眼睛和心情,这是不可靠的。于是,利玛窦用他的智慧、文化修养、博学去影响着一批中国人,包括一批有身份有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徐光启、杨廷筠和李之藻等人,也让不少中上层的士大夫认识到欧洲有着比中国更为发达更加进步的科学,而这些作为传教工具的油画也是在严谨的解剖透视学的基础上绘制的,才能做到“画像与生人无异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玛窦使遥远西方的文化和艺术传播到中国国土上,并产生了影响,开启了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
现在可以考证到了《利玛窦画像》出自一个广东画家游文辉之手,这幅画也明显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有了明暗关系和透视关系。
明朝时期虽有不少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也影响了国人的眼光,但并没有对中国人的生活真正产生影响,中国明朝的整体意识形态依旧是文人士大夫占据主流,思想观念和审美习惯也还停留在文人画的范畴。真正对上层社会甚至是皇室产生影响,则是到了清朝的时候。
三、清朝时的传教士给中国油画带来的影响
从1700年以后,欧洲传教士不远万里,先后来到北京,有的甚至进入宫廷担任画师,宫廷开始出现西画,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的名字被记载到中国美术史中去。而他们在宫廷中绘画采用的方法或者说是策略是非常聪明的。不是一见面就大力推行欧洲的作画风格,不是一种引导或介绍,而是先服从于宫廷,适应宫廷的传统绘画方式,在投其所好绘制画作的过程中,逐渐发掘新的绘画方式,逐渐影响宫廷。在这一方面做的十分杰出的就是郎世宁。
郎世宁从康熙年间来到中国,经历三个朝代——康熙、雍正、乾隆,前后一共五十一年,他在公元1715年春天来到北京,身份是清朝宫廷专门从欧洲请来的造诣深厚的传教士兼画家。郎世宁是他的中国名字,刚来中国是,绘画风格不被康熙爷所接受,颇受冷落,于是他开始另辟蹊径。故宫博物院出版的《郎世宁》画集中这样写到:“欲以欧洲光线阴阳浓淡暗射之法输入我国,不为清帝喜,且强其师吾国画法。因之郎氏不能不曲阿帝旨,弃其所习,别为新体。”郎世宁在创作中运用西方的焦点透视所形成的“线画法”的传播与应用。渐渐的,他开始受到康熙皇帝的重视和喜爱,在向中国画家传授西画的解剖、透视和明暗等常识的同时,还勤勤恳恳的学习中国的传统绘画,在中国传统绘画媒介纸本和绢上也都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代表作品有《乾隆皇帝像》、《哈萨克贡马图》、《香妃戎装像》、《大阅图》等,在大阅图中,可以看到他深厚的西方油画功底,还带有强烈的中国绘画特色。人物五官比例准确、刻画生动,从脸部皮肤到身上服饰都有着非常好的质感表现,很准确的展示了乾隆皇帝的皇家威武和神采;背景则有很多中国画的绘画意味,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在对他人的影响上,到了康熙末年,郎世宁身边就已经拥有了一波追随他学习绘画的学生,这些学生还会经历淘汰制度,好学生留下做助手,差的则要继续学习,受他影响的有文官邹一桂等,有时会在郎世宁的画作上添些笔墨意境;也有武官年羹尧,不仅可以用欧洲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创作,还曾编写过透视学方面的书籍著作。
他在这五十多年间,受命绘制的油画有七八十件之多,在这些绘画作品中,能够看到他是怎么在三朝宫廷中一步步找寻自己的立足点,从开始的被迫学习到后期时自如的融合中西方绘画,甚至可以把他作为“油画中国化”的开拓先锋。也由此成为18世纪中国宫廷影响最大的御用画家,在世界艺术史和宗教史上都有着重要的位置。
除了郎世宁,后期还出现了王致诚等很多画家,现如今流传下来的清朝油画作品也都出自与西方传教士之手,这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还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的。传教士绘画的衰退大概是从乾隆末年,乾隆皇帝开始严厉禁教,所有的传教士都被驱赶出国,油画的传播和发展出现中断。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