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师的创造潜能,使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增强对事业和社会的责任感。制约这一目标实现程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管理决策的程序和效度是十分重要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决策中的主要角色,其民主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学校管理决策过程中教师主体参与的程度,进而决定着以人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成效。学校管理实践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凡是充分重视了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就会给学校管理工作造成被动与困难,使校长的威信和影响力降低。
校长如何自觉增强民主意识,使管理决策产生实效,关键是建构全新的管理理念,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角色形象。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实践,给我们重新诠释和理解校长的角色意识,提供了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校长要做广大教师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启发者。
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结构、政策和策略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仅仅依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办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还必须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纵观我国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就会发现,强调制定完备、严密的规章制度,注重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和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几乎成了校长治校的统一模式。然而却不难发现,许多决策的短视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露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弊端。教师积极性并未随着各种规章制度的日益完善而明显提高,相反,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而是始终处在忙于应付各种量化考核、条框对照,以免扣分影响评职、晋级的紧张气氛之中。由于许多规章条例的制定缺少了广大教师主体参与这一环节,即没有建立在充分民主、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无法得到广大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往往成为形式上的东西。校长绝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看做是单纯的管理者、决策者,而将广大教师机械地看做被管理者,从而把自己与广大教师隔阂、对立起来。校长治校,作出决策的目的绝不是用制度去束缚人,把教师的工作变成统一指令下的机械性的操作,而是要解放人,创造良好的时空环境,使广大教师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潜能真正发挥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基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毕生探索,对校长的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倡导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首先你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如果你占着一个校长的职位,任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的天才就能取得成功,那还是打消这个想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这些精辟论断揭示了校长必须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发展和更新观念,启发指导广大教师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这个共识一旦形成,就能产生教师自我变革的动力,这往往比由外界动员、灌输更具有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由自发到自觉的教学改革比某些上级要求和布置的教学改革更显生机与活力的内在原因。
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坚持经常地到第一线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彼此沟通,建立共识,使广大教师能够直接体察和领悟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决策思想,这是校长管理决策能否全面而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有这个特点,要领导它,首先就必须本身不断地丰富和更新,使自己的头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更充实。
从一个事必躬亲的事务主义者转变为广大教师共同教育价值观形成的启发者、教育观念的先行者和引路人,这是校长治校和管理理念上的质的飞跃,也是现代学校管理对校长的必然要求。
二、校长要做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的实践者。
当代教育心理学兴起的新构建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个体自己决定的。一般来说,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在解释现实。由于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理解不同,因此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各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主动行为,绝非被动的单纯接受与吸收。校长治校、作决策就要围绕教师这个中心,创设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与不断提高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管理中,客观上固然存在着校长与教师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绝不能把这种关系简单地看做是支配与服从,或等同于企业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现代社会里,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广大教师渴望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就是现代学校管理中广大教师主体角色意识的觉醒。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教育管理观念的解放与飞跃。对此,校长要树立的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要经常反思和检验管理决策是否围绕和尊重了人这个第一要素,是否以教师为中心,把教师放在了第一位。有些校长仍旧习惯于以权力支配和硬性服从的管理方式,使广大教师在人格和精神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作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服从,情感受到压抑,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才能。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体现以教师为本,重视和强调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是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集体性活动,要完成以管理促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任务,必须使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转变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主体活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总会增强其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从而使人的活动进入一种主动自觉的状态。人离开了劳动过程,就无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离开了劳动,人就无法肯定自己的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正如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以教师为本,注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决策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决策和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校长和广大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参与,团结协作。只有当教师以主动负责的态度、自觉地贯彻执行学校管理制度和决策时,校长的办学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三、校长要做广大教师集体智慧的集大成者。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办学权力的拥有者,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校长负责制赋予了校长更多、更大的权力。在这种形势下,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学校管理决策中最主要的角色,其影响力并非全部来自其自身的权力,而是在相当大程度上来自本身具有的品质、学识、才能和良好的民主作风这些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如果校长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威信与权力的关系,只注重行使自身的权力,而忽视非权力因素的影响作用,就必然出现管理决策过程中个人独断、一意孤行的不民主行为,从而导致决策低效现象的发生。
校长要扮演好学校管理与决策者这一主要角色,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视野宽阔的人。当然,信息时代知识总量成倍激增,简单地掌握知识已远远不够,只有善于利用知识,并不断开发和创造出新的经验和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校长必须完善和提升自己的人格结构,使自己成为胸怀开阔、公正无私、谦逊谨慎、严于律己、实事求是、作风民主、情操高尚的师德表率。在校长的人格结构中,谦逊求实的态度和良好的民主作风,是实现管理决策民主化的保证。校长的民主意识在管理实践中应体现在充分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把广大教师当做合作伙伴,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校长要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倾听广大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发掘他们蕴藏的闪光智慧和创造潜能,虚心学习,博采众长,使自己成为集体智慧的集大成者,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作为管理决策的动力与依据。
强调校长在管理决策中要转换角色意识,实行民主决策,并非簡单否定校长治校的权力,更无意否定学校对教师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任何管理者都已无法成为决策的绝对权威。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管理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适应时代的要求。管理要创新,管理者的思想首先要解放,认识要提高。深刻认识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深刻理解教育决策的对象在决策过程中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将应该属于决策对象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权力还给他们以提高管理决策的信度和实效。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