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大学生就业成为当前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也不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不能仅仅依靠个人,以往的经验表明创业成功与否与创业团队的建设是否合理具有重要联系。因此,文章从分析当代大学生创业团队现状入手,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建议,通过分析研究,对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团队建设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创业团队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共同开办新的企业或者开展类似的业务活动的团体,团队成员对企业未来发展负责,共同拥有企业资产并承担相应的财务或其他方面的义务。
(一)创业团队能激发个人潜能
我国当前大学在校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这使得他们缺少对未来的规划,缺少对未来就业形势的清醒认识,也没有积极上进的动力。在这种学习和生活条件下的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悲观消沉,这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创业团队的组建和运作能够增强交流与对话,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互动与沟通,提高个体的意识经验、认知模式、情感态度,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更好地认知创业、主动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团队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
创业团队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实现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一个团队有不同的岗位,必然就需要具有不同专长的人,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团队的真正价值就是能够实现取长补短。这种互补性既包括性格上的互补,也包括技术上的互补。不同性格类型的碰撞与对话,不仅能得到较高的工作效率,还能产生创新性思维和成果;团队成员通过技术上的互补还能实现效率上的提升和技术上的突破。性格脾气可以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来约束,而技能上的缺失则无法弥补,一个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更有利于保持创业团队的稳定。
(三)团队合作更能激发创造力
创业活动需要进行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需要团队激发每个成员的创造力。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必须包括以下几种成员角色:创业团队的战略决策者,这个决策者可以是个人,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决策层;创业团队的策划者,策划者应能够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业务活动的运行等进行规划设计,保证团队健康有序的进行;创业团队的执行者,包括市场调研、资金筹集、产品开发、产品推销等。此外,创业团队的财务人员,具体负责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综合考虑各项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保证将企业风险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学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这种跨越专业的分工合作有利于通过跨学科的结合促进新思维方式的产生。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条件的提高完全可以使团队成员解决空间分散、时间不一致的问题,加强交流与合作。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大量的知识背景和信息,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信息共享极大丰富了团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从而提高了整个创业活动的效率。
二、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团队组织结构不稳定
根据一项调查报告的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有70%的创业团队因各种问题导致团队在5年后解散,团队成员变化超过50%的团队占到12%,仅有8%左右的创业团队保持稳定。导致团队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国创业团队的组建过程来看,创业者在寻找创业合作伙伴时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具有良好关系的伙伴来进行创业,这种利用人际关系来寻找创业伙伴的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保持一定的凝聚力,但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稳定。创业团队成员的流失在我国高校创业团队中非常普遍,这与创业团队的组建缺少明确的规划有很大关系。创业团队在建立之初缺少明确的目标,对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划分不清,很容易导致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摩擦。随着创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创业初期的运营模式很可能不再适应发展。
(二)创业团队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大学生由于个人能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依靠个人很难取得创业的成功,因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采用创业团队来进行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团队有其组织和工作的内在机能和运行方式,有引导和制约团队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制度。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殊性,其运行机理与企业创业团队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创业团队的运行模式。创业团队的发展方向比较分散,各创业团队在选择从事的业务活动时并没有从各自的专业优势出发,而是选择那些资金投入少、市场推销简单的行业。创业团队在运作经验,团队成员的吸纳和项目选择的问题上缺少经验。调查中发现有40%的创业学生没有创业的经验,有80%的创业成员来自同一班级或者系部,这显然不利于形成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互补。大学生创业团队很难获得具有高附加值的创业项目,这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承接能力有限有关,也与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社会资源有限有关。大学生创业团队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在组织结构上稳定性不强,很难进行系统一致的后续学习,团队成员的中途退出也给创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此外,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过程中,还必须面对诸如资金来源匮乏、创业团队成员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壮大的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创业团队缺少后续发展的能力,致使创业活动停滞不前甚至失败。
(三)创业团队绩效管理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团队要维持团结协作、高效运作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对象时,又存在着绩效考核层面的两难选择。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整体进行绩效考核能够反映整个团队的工作绩效,但由于忽略了团队内不同成员的贡献差异,会导致贡献大的成员积极性下降,甚至引发不满和矛盾,最终会导致创业团队的低效运行或者解体。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个体进行绩效考核时,由于各个成员关注于个人绩效的完成情况,每个团队成员都追求个人绩效的最大化时往往会导致团队整体效益的下降,而且也会导致团队成员忽略团队整体效益,影响到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关系。因此,如何解决好创业团队绩效考核的两难选择问题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健康稳定发展非常重要。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举措
(一)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学生缺少进行自主创业的时间,忙于应付各种考试,在进入大学后,业余时间的增多为其提供了进行创业团队建设的时间。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创业活动有其客观规律,高校应从基本的理论入手对在校学生进行创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其对创业的概念、过程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其了解本专业在创业过程中的角色,同时对自己的创业能力进行正确的估计。创业知识培训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加深知识层次,拓展知识面。例如,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在一个创业团队中主要从事有关资金筹集与管理、产品推销、企业设立与纳税业务等活动,在对其进行创业教育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金融、商务、法律、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税收、企业设立程序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知识的学习,使其一旦加入团队就能很快进入角色。
2.高校应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不能离开实践,创业活动也不能离开创业理论和科研的支持,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时,必须把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真正做到相互促进和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把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有机地集合起来,将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人才培养上“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强化落实。产学研相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强调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强调学生的创业勇气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校内研发基地、示范基地、校外创新基地和社会创业活动等创业教育平台,把人才培养的课堂引到工作当中。高校通过这些创业教育平台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从表面上看高校与企业之间不存在价值上的共同点,但两者都具有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作用。高校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是一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是一种生产消费服务,同时,高素质的人才又是企业提供产品服务所必需的,于是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为校企联合办学,共同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共同在人力资源方面进行开发和应用的创新。
3.提升高校教师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师资水平。教师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对创业教育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要提高学校的创业教育水平就必须从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入手。针对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任课教师的培训入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增强教师的创业意识、调整教师的创业心理,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充实完善教师的创业知识纳入学校教师的培训计划之中,以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基础,实地的创业实践为保证,让学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由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创业活动有一个切身的体验,如此才能真正的把握住创业教育的重点,并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有益的指导。高校还应注意聘请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士兼任教师,或者举办创业专题报告会等,让学生接触到更真实的创业事迹,学习到更实用的创业经验。
(二)构建创业团队的共同目标愿景
构建共同的目标远景是解决大学生创业团队目标和价值观差异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团队成员团结协作,顺畅沟通,朝着同一方向努力工作。要构建创业团队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必须在创业团队建设之初予以明确这个目标是什么,然后在选择吸纳团队成员时必须让其对团队的愿景和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明确团队目标愿景之后,应明确团队的领导核心,由其负责团队的发展规划,其他人员则需要根据业务需要明细分工,规定其义务和权限,保证团队成员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向着同一目标前进。因此,高校大学生在团队建设方面必须保证团队成员努力方向的一致和目标的统一,严格按照团队的规章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是一个创业团队通向成功的必然条件,只有怀着共同的愿景和理想,才能保证创业团队成员在困难面前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三)创建学习型创业团队,提升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保持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的客观要求,是增强创业团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创业活动以及创业知识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活动和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学习型创业团队的成员必须是既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又能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二者缺一不可。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同样,学习型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织建设必须保证学习的常规化和制度化。首先要制定一套目标明确、定位科学、思路清晰的团队学习规章制度,保证创业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参加到组织学习过程中来。其次,团队内部应定期针对有关现实案例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创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最后,大学生创业团队应积极创造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让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出校园,面向市场和社会,这样既可以获取有益的经验和帮助,还能客观检验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真实水平,这对创业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团队管理体系
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点决定了创业团队管理的重点不是监督考核团队成员的具体工作行为,而是集中在如何帮助团队以及团队成员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因素,帮助团队消除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风险,为团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这更有利于发挥团队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但团队成员在时间、文化、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差异必须加以考虑,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管理,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发现团队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运用指导、帮助代替直接的监督、命令,及时获取、传递团队和客户的需求、反应,从而大大提高在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工作绩效。因此,团队管理不是对团队进行监督检查,而是指导创业团队成员的工作,协调团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构建既要反映团队整体绩效又要体现个人差异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的绩效与团队绩效密切相关,个体绩效是团队绩效的基础,团队绩效是个体绩效合力的结果,是个体绩效的目标导向和综合反映。因此,如果割裂了两种关系单纯地去考核团队整体绩效或者团队个人的绩效都会导致绩效考核的片面性。因此,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绩效考核必须兼顾团队整体层面与团队成员个体层面,构建一个双重绩效考核体系,将团队整体绩效考核指标与团队成员个体考核指标相融合,在对个人进行考核时,不仅要考核个人年度任务的完成情况,还要将团队成员对团队的贡献、对其他成员的支持等纳入到个人绩效之中,从而扩大个人绩效的范围。
[参考文献]
[1]丁荣贵.项目团队的绩效评价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12).
[2]郎滔.创业团队中的领导模式研究[DB/OL].http:///p-141146753.html,2006-04-20.
[3]杨邦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于连涛,刘伟.创新与创业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5]张霞.高校创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案[DB/OL].http:///p-470772056.html,2006-09-0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