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对策探究

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对策探究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1 11:00:09 点击: 推荐访问: 低年级学生 告状 对策

【摘要】“告状”行为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告状的动机主要有: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对学生“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通过“当事人”、“总务组长”、班长、教师等多级处理的方法,同时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行为;心理原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1-0048-02

【作者简介】王丹丹,南京市东山小学(南京,211100)教师,二级教师。

一、告状的动机分类

(一)向教师求助,维护利益

爱“告状”的学生一般胆小、内向,受到委屈就想找一个能帮他说话的人来保护自己。比如,经常听见学生说:老师,他拿我橡皮;老师,刚才我在写作业时,他动我胳膊;老师,他发作业本时砸到了我的头……心理学中提到,自我防御是人类的本能,而小学生的防御能力非常有限,当他们认为自己在同学当中受了委屈,需要教师帮助解决时,他们就觉得教师是能够保护自己的人。

当看到同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他们也会积极维护。如我们班炎炎的同桌是位非常热心的女孩心仪,炎炎由于邋遢、拖拉等不良习惯,常受到小组内其他同学的“欺负”。心仪经常跑过来告诉笔者:“炎炎的笔袋被藏起来了”“炎炎的本子被抢走了”……笔者问心仪:“这些事跟你没关系,你为什么总是来告状?”她回答说:“炎炎总是被欺负,我觉得她很可怜。”学生天生就是热情的,喜欢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判断他人是否处于困境中,需要关心帮助他人而自己无能为力时,就会想到向教师告状,代替同学向教师求助。

(二)向教师求赏,表现自己

不少学生告状是为了表现自己,动机是积极的。根据儿童心理变化特征可以把他们分为监督型、自傲型、模仿型、自卑型四大类。

1.监督型,这类学生一般是班干部或教师较信任的学生。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点偏差,当他们不能独立处理时,他们树立权威、寻找正确依据的唯一靠山就是教师。

2.自傲型,此类“告状人”一般平时表现较好,常受教师的表扬,他们在教师、家长和同学中有一定的地位。这些学生常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是教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的同学乱加指责,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

3.模仿型,一般是知识水平、行为表现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平时,教师对表现较好学生的表扬他们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从羡慕发展到期望自己也能受到表扬。例如:小可是我班爱告状的女孩,她经常来告诉笔者:“老师,小雨没做完作业就出去玩了。”“老师,今天小冬没吃午饭,就把饭倒了。”小可的告状实际上是希望笔者知道她已经做完作业了,她没有浪费粮食。

4.自卑型,一般是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由于在各方面的能力较差,平时不为教师所注意。为了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经常挑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同学的小错误去告诉教师,试图用此方法来引起教师注意。

(三)向教师揭短,满足自己

1.妒忌行为。

妒忌是对他人的优越地位而产生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相应行为。这类学生“告状”时往往夸大其词,以引起教师对肇事人的恼怒,自己则幸灾乐祸。

2.报复行为。

有些学生受到一点委屈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性格的学生,又极易受外界的暗示,引起内部心理冲突,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告状”行为。这类学生“告状”常常带有针对性,他们的目光常盯着自认为与自己有过节的同学,等待甚至引诱他们犯错误。

(四)向教师试探,明辨是非

有时学生告状也是一种询问。低年级学生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自己也很想去做,但不知教师的态度如何,以告状来探虚实。如果教师允许,他会立即去做,若教师反对,他会立刻去阻止别人。

二、处理“告状”的策略

虽然学生状告的是一件件小事,但学生的“告状”行为却是一件大事。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自己及他人的“告状”行为,促使他们健康、和谐发展,笔者采用了一些策略。

(一)多级处理制度

当学生“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事就找教师,教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否则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他们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1.“当事人”自行处理。

学生间很多矛盾都是很小的,不是原则性的,有时两人能够自己处理。比如,小刚的告状内容是同桌拿了他的橡皮,像这样的一些小事,笔者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和同伴商量处理。

2.“总务组长”处理。

笔者把班级的54名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6人为一组,人人都有头衔,最大的头衔是“总务组长”,他负责处理自己小组内的日常事务。如果组员有问题或者矛盾处理不了,就由总务组长负责处理。

3.班长处理。

九个总务组长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再提交给班长处理。总务组长和班长都会在开学时经过一定的培训,他们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并且是小伙伴心目中的榜样。

4.教师处理。

以上三级处理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交给教师处理,这样一来,教师处理的“告状”自然变少了。

儿童早期社交技能的习得对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应对方式的关键时期,多级处理制度,有效提高了学生人际冲突的处理能力。

(二)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班级是学校这个大集體中的小集体,是学校各项活动的主要组织和载体,一个有凝聚力的班级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笔者有意识地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来创造一个民主、欢乐、进取的班级氛围。在一个和谐、友善的班级中,学生的冲突变少了,“告状”也就随之减少。

1.开展“争夺阳光卡竞赛”。

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风,形成积极健康的竞争氛围,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才能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笔者常常在班级中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如“争夺阳光卡”,这些竞赛使学生嫉妒、报复、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相应减少。

2.上好晨会课。

每天的晨会课,可以留给学生互相说说“你眼中的他有什么优点与不足”,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这样也将本来可能要报告给教师的内容拿出来讨论,让学生在问题中得到锻炼、得到成长,教会学生明辨是非、通情达理。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反省自己、悦纳别人,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告状”了。

3.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夸夸我的同学”“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我懂事了”等。这样的主题班会有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告状”是由于他们心理还未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差造成的。学生的“告状”动机是积极的,教师应宽容对待。善待学生的“告状”,让其倾吐生活的经验;善待学生的“告状”,让其碰撞心灵的火花;善待学生的“告状”,让其纠正错误的思维,让学生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