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不管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创新思维的启发都需要创意思维贯穿始终,因此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文章以《创意思维与表达》这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为例,从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学法指导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训练学生开发创意思维,以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适合的方法进行创意表达。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掌握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找到发散创意思维的路径,并能够行之有效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
关键词:创意思维;学情分析;教学思路;学法指导;课程设计
检 索: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6-0147-03
The Courses Design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in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SONG Wen,XIAO Yang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no matter in mastering the basic knowledge,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or inspiring innovative thinking;creative thinking will be needed all the time, so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aking the professional selected?course "creative thinking and expression" for example, from the aspects of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thought and study method to discuss how to train students to develop creative thinking, and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express creatively with a suitable method . Through learning this course to help students to form good habits of thinking, to master the methods of solving design problems, to open the thinking of students extremely, finally to find the path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practice of design effectively .
Key words :creative thinking;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learning guidance; curriculum design
Internet :
一、前言
在工业设计专业中,一项设计任务通常需要二维表达、三维设计以及模型制作三个环节,来完成从设计意图到设计协调再到设计规范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创新思维的启发都需要创意思维贯穿始终。因此,在工业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创意思维与表达》这门专业方向选修课为例,探讨如何训练学生开发创意思维,以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适合的方法进行创意表达。以期达到如下目标和成果:通过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对创意产品设计思维的剖析,来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使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引导学生在产品设计开发的初始阶段能够提出大量的设计方案,并辅助学生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甄选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可发展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最终指导学生完成创意性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二、学情分析以及课程设计理念
笔者所在的地方院校其工业设计隶属于工科学院,生源全部来自理科生,其中有多数是被调剂到工业设计专业。这类学生在入学前未经过绘画训练,其审美基础和设计能力在入学之际基本为零。在学习过程中因其理性思维、习惯性思维过强,从而出现设计作品普遍缺乏创造力的现状。另外,再加上学生们面对工程技术课程和设计专业课程的双重压力,最终导致多数学生出现了在产品设计初始阶段创意思维发想困难,产品设计过程中方案优化困难,以及在产品设计最终表现环节创意概念的表达困难(手绘、建模、模型制作)等问题。综合而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想的少(思考)、看的少(积累)、做的少(训练)进而导致学生思维受限,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文提出课程设计理念如下:
《创意思维与表达》这门课在我校于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既然如此,那么它在整个工业设计课程设置环节中就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查缺补漏强化薄弱环节;启下即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积累设计经验。因此,对本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要做到指导学生学生温故,另一方面要做到引导学生知新。鉴于此本课程的教学思路应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理念,进而完成本课程的两大主题的讲授与学习:创意思维发散与训练(Thingking)、创意概念表达与实现(Producing)。
三、《创意思维与表达》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掌握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找到发散创意思维的路径,并能够行之有效地应用到设计实践中。对于本门课的学习学生面临最大的困难不是创意思维的“发”而是“收”即在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甄选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可发展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指导学生完成创意性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这也是本门课重点中的难点。
四、《创意思维与表达》课程设计中的“教”
在“教”的过程以多媒体加板书为主要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课件、教材、案例、视频、图片、网络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采用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进而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梯次渐进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创意思维与表达》的理论课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其实验课把教师演示与学生练习相结合、课下教师跟踪辅导与学生任务驱动相结合,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探究。中间穿插讲解法、诱导法、辩论法、研讨法、演示法这五种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强调重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用视频短片、图例、故事板或设计实例的方式导入新课,向学生们提出有趣味的思考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其次,本课程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思路从创意的来源、创意思维的机制、创意思维的发散和训练、创意思维的表达与实现四个方面展开教学(如图1)。第三,以小组讨论方式执行课堂互动,将学生分为6-7人一组,在授课过程中针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提出设计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第四,在下课之前进行本节课的课程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尤其是重难点的回顾。第五,本课程每一章节学习过程中随时加入课堂练习并布置课下作业强化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随时调整授课进度和内容。
五、《创意思维与表达》课程设计中的“学”
通过学情分析显见作为工业设计本科三年级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做设计的基本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设计概念和知识点,但是缺乏的是对知识点的串联和整合。因此在上文中提到对于本门课的学习学生面临最大的困难不是创意思维的“发”而是“收”这也是本门课重点中的难点。鉴于此,在学法指导上一方面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法。独学即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对学即同学间相互学习、师生间相互学习,群学即小组成员共同学习。
另一方面,鼓励以先学带后学。先学即一个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强,接受知识较快的学生,后学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一个班级中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学法指导的过程中相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上尽量照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先学的同学适时适当的提出几个难点进行分解,课下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分类指导,对于先学会相应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对于后学相对降低要求。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原则是鼓励、肯定、先学带动后学(每组安排3-4名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小组成员共同提高,安排1-2名女生平衡“左倾”,另外安排1名学习态度端正、积极的同学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
但是有效的学法指导有一个前提,即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教师跟上学生的学习节奏,教师的知识半径笼罩学生的求知范围。
六、总结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它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亦应如此。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可循的规律、法则、模式的基础之上持续探寻更加灵活、丰富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学情、环境和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量体裁衣般地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陈波.创意思维与表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7.
[2] 吴国梁.2+1〉3学习小组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11.
[3] 高师.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