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狮钮章”其价值

浅析“狮钮章”其价值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1 09:30:10 点击: 推荐访问: 价值 价值观 价值评估

摘要:古时盛行的陶瓷印,为何从兴盛发展到衰败,本文通过对德化白瓷“狮钮章”的造型、功能,及其陶瓷印章的发展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分析其存在的收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狮钮章;陶瓷章;古印钮

古时的“陶拍”,为印章的最初起源,它的功能就是作为印章而存在的。例如封泥、瓦当等等,都可以视为后来陶瓷印章的先驱。“陶印”,其被定义为:“陶质印章,系以泥刻就印章后火范而成。①”其质感细腻,并且还具有吸水性。清陈恕《篆刻钅咸度》:“《泥古钅录》载,吴门丹泉周子,能烧陶印。以胚土刻印文或辟邪、龟、象、连环、瓦钮,皆由火范而成,色如白定,而文亦古②。而“瓷印”则定义为;“瓷质印章③”它最早诞生于唐宋时期,其多用于私印。明甘旸《印章集说》:“上古无瓷印,唐宋始用以为私印,硬不易。其文类玉稍粗,其制由龟钮、瓦钮、鼻钮。旧者佳,新者次之,亦堪赏鉴。④”其质地除了细腻外,还通透如玉,但它与“陶印“相比却无吸水性。“陶印”和“瓷印”作为篆刻创作的一种材质和门类,在本文中它们统称为“陶瓷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下来自德化白瓷的“狮钮章”。

如图一所见,该组器物为清代的白釉“自得”狮钮章,其中一共有5件瓷章,最大的尺寸约为:长2.2×宽2.3×高4cm。这组瓷章皆为白瓷,尤其是其中的“青龙”瓷章和“自得”瓷章,二者胎白细腻,温润通透。此组印章,通体施白釉,施釉匀净,釉质细腻,釉面光洁。但其中“福”章,釉色白中泛青,并且表面釉料磨损处发黄,所以看起来釉色则呈现偏黄的色感。“黄记刘裕”章表面则有少许裂纹。该组印章上面的造型有:一只蹲坐在四方底座的小狮子、一只伏趴在圆形底座的小狮子、一个站立的小孩抱着一颗葫芦和两个形似秤砣状的瓷印。据波西尔著《中国美术》图录介绍,明代德化的狮钮瓷印章就作为外销瓷而到国外,并且引得一番研究。

一、钮章的价值

1、钮章的介绍

德化窑白瓷印章较为常见,但由于胎质坚硬,极难施刀,因此治有印面者传世较少。印章分为素章和钮章。素印就是没有太多装饰的印石,钮章就是在印石顶部雕刻寓意丰富的题材以增强印石的观赏性。例如该组瓷章中的“狮钮章”,其又有特殊的含义:“狮”的读音同“师”,古代有官名“太师”和“少师”,狮子头的印章寓意前程似锦、官运亨通。

该组器物中,“福”字就是典型的印钮。而印钮在中国繁荣兴旺了三千年,印钮又称印绶。印背上高高隆起的,打有眼孔用来穿带部分就叫做印钮(纽),是为了古人需将印章随身携带。早期印章钮形质朴,只在背面雕刻成凸起的形状,横穿一孔即可,后人称之为“鼻钮”。随着印章和雕刻技术的发展,印钮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美,种类也越来越多,秦汉印钮,有龟、螭、虎等形状,以区分官员品级。后世私印之钮,形式更多。“印之有钮,犹器之有盖,碑之有额,浮屠之有尖,亭榭楼台屋宇有顶脊鸱甍也。”其形制虽相异,但其装饰作用则是同出一辙。先秦时期官印印钮有鼻钮、台钮等。汉代以螭、龟、驼、马等不同钮来区分帝王百官之等级别。 无论是篆刻艺术还是印钮艺术(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汉钮汉印)至今尚被人们推崇,并作为学印、学钮的典范。

2、钮章的题材

印钮题材多种多样。有人物、动物、博古、花果等题材,其中人物题材,以罗汉、寿星等仙佛以及历史故事的人物为主要内容。动物题材以飞禽走兽鱼虫为主要内容。飞禽以鹰、凤凰、鸳鸯、仙鹤、喜鹊、鹅、鸡、鸭等为主;走兽以象、狮、螭、虎、辟邪、饕餮、玉兔、马、羊等为主;鱼虫则以龙、蛇、龟、蟾蜍、螃蟹、金鱼、蜘蛛、蜜蜂等为主。其中最多的是用狮作为印钮的题材。狮是中国印钮最古老和最传统的题材之一。据说狮神态威武,能镇妖辟邪,因此特别受到欢迎。

3、钮章的功能

唐朝以前,印章都是随身携带用的,所以必须使印顶有个孔,藉以系穿绳绶,这就像人要让牛跟着自己走,就用绳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样。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释义“凡物之钩固者皆曰钮。”有孔的印顶是用来穿绶带,将印章系固于腰间的。因此,又有了“印钮”之称。这说明,印钮与印章的篆刻一样,最早都是以实用性为主,只是到明清时期,印章篆刻由实用性转向艺术性为主时,印钮才由实用性发展为工艺性,而这些变化又大都以石质印章的出现为转移。

实用性时期的印钮又可称作“古印钮”,它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体积小、穿孔、金属或玉石质地,并以铜质为主,只是到实用时期的最后阶段即隋唐宋元时代,印章体积变大而用木匣保存时,穿孔才消失,但匠人们“行活”的征状(包括铸造)——匠气仍非常明显。

二、古印钮的发展与衰败

1、古印钮的发展

古印钮不仅是一种实用的装饰艺术和造型艺术,而且当时官印印钮所表现的各种形象,也客观反映了当时的不同官职;民间私印印钮则是那个时期民俗风情的真实记录。最早的印章,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唐宋以后,书画收藏、鉴赏的风气越来越浓厚,丰富了印章的形式和内涵,并且逐渐成为了书画创作的组成部分。由于这类印章成为被欣赏的对象,则引起了文人的关注和兴趣,从而营造出浓厚的篆刻艺术的氛围。宋朝以后,金石学兴起,于是对古代玺印的鉴赏和研究,也开始被学者所重视,这时出现了不少专门收集古印的集古印谱, 文人士大夫用印的品类也逐渐扩大,传统的晶、玉、铜铁等印材制作不便、寻求便利简约的印材是必然趋势。他们也需要找到替代金属印材的新材料,再加之文人士大夫也需要一定数量的文房用印、鉴赏印、吉语印、佛教与道教用印,除金属外的其他易于镌刻材料,得到发展和专门制作的瓷印章也就出现了。到了元代,这种风气更加兴盛。文人最初收集古玺的目的是为了考证、修订历史,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审美上的愉悦感,于是被篆刻家们重视并学习。

2、古印钮衰败的原因

流传至今陶瓷印为何得不到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烧好后刻者,坚硬似玉,质地松粗,不够细致,不能完全表现印稿效果。二、先刻后烧者,凹凸不平,奇支斜变形较大,难以控制,失去原本面貌,钤盖很不方便,实用性降低。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工艺繁琐,不易制作。明杨士修《印母》中言:“受刀者,玉为上,铜次之,玛瑙、琥珀、宝石、磁烧又次之。”瓷烧后极不受刀,无法刻制,这也是其一种原因。

再就是“非雅器”之说。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言:“以青田石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者为雅。然古人实不重此。五金、牙、玉、水晶 、木、石皆可为之,惟陶印则断不可用,即官、哥、青东等窑,皆非雅器也……”由此可見,“非雅器”之说影响陶瓷印成为主流,故藏家多不蓄。只能是文人偶尔涉及的材质了。于是晚明以后无人讨论陶瓷印章,印谱之上更是难得一见。在清代陶瓷印章偶见收藏著述,治印在民间或者官方文人的积极参与篆刻艺术的创作,石质材料占据主流,名家刻治陶瓷印章者甚少。

古陶瓷印章的制作兴衰与时代物质生产的条件存在一定关系,在篆刻史上是重要不可缺少的。早的印章行为,不论是印章本身还是钤盖下来的封泥、印记陶文,都是在泥巴上完成的,其作为始祖出现在历史上。陶作为铜、玉、石材的补充或代替的地位,但一直不能作为篆刻创作的主流材质,这有其历史原因。只有不断的对历代陶瓷印遗迹进行整理和收集才能有利于陶瓷印艺术创作的研究与发展。

[注释]

① 出自于《中国篆刻大辞典》.

② 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上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73.

③ 出自于《中国篆刻大辞典》.

④ 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上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34.

[参考文献]

[1]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上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2]黄惇.中国印论类编(下编)[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