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和谐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启示

和谐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启示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0 17:30:03 点击: 推荐访问: 其对 内涵 构建和谐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首先,和谐校园人的思维模式具有开放、理性、上进和创新的特点。高校是生产、创造文化的集聚地,也是科学文化成果的汇集地,其文化活动往往迅速反映科技发展、学术研究和文化思潮的新动向,加之,它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就是一种先导文化,承担着给社会生活灌注理性、灌输健康的理想和价值导向的重任。

校园主体——大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思维,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们已逐步超越了具体形象思维和经验型逻辑思维的层次,更多是运用自觉的理性思维来思考、观察、解决问题,其心理活动内容有了较多的社会性内涵和理论色彩,思想走势是同社会发展的脉搏共振的,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思考、分析问题时,他们已不满足于罗列现象和获取现成的结论,而要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一定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较强的思维能力。所以,一个使校园人具有自觉的理性思维的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它深深影响着校园人的思维模式并在他们自觉成长、成才历程中刻画上它的烙印。

其次,从和谐校园人的情感模式上看,主要具有个性、奔放和热情的特点。一方面,校园人的个性特征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们总希望自己决定干什么和应该干什么,而不太愿意让人告诉他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尤其不能忍受不懂装懂的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和没有原则、没有根源、无休止的漠视与伪装。这一鲜明的个性特点告诉我们,无限丰富又永葆青春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各种教育理论指导下师生互动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就是说,理论在校园文化实践中接受选择,接受锤炼,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得到完善,并从校园文化这一特有渠道辐射、弥散开来。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风格不同的高校的学生在气质、特点与倾向性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最后,从和谐校园人的行为模式上看,主要表现为:自立、公平、注重现实、实效和过程。校园人的行为模式,更确切地说,主要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所谓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标准、理想目标、治学处世的态度等等均在这个范畴内。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的核心内容。由于高校是走向社会的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着眼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体现民族特点,符合时代特性的主流价值观,弘扬高尚的校园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青年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确定人生坐标,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他们的选择不再排除个人利益,对理想、事业的 追求不再是虚幻的设想,重现实、重实效、重过程的价值取向被普遍认同。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等问题的选择上往往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努力寻找最佳结合点,希望“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自立、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这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种种显性现象在深层次上是契合的。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它不但要完善自身,改造它的组成分子,而且还要担负其对社会影响和导向的使命;和谐而成功的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就代表了这所大学,乃至于代表一种国家的精神,如牛津之于英国,哈佛之于美国,北大、清华、南开之于中国。

二、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启示

既然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主要表现为校园人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上。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既要重视校园和谐的物质文化、生活文化建设,更要注重校园和谐的制度文化、政治文化建设,要全方位构建和着力培育校园和谐氛围。

1、要重视构建校园和谐的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强调的是校园物质环境的先决性,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校园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等,更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对上述各方面内容的认识态度与审美价值取向。一所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审美水平、道德认知水平等与校园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协调性非常重要。因为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各式各样的、积极的或消极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影响,据此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和习惯。校园物质文化尤为如此,师生创造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影响人发展的一种自觉因素,对教师、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校园物质文化体现了学校成员的集体智慧、力量、整体感,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大大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教师积极进取,相反,脏、乱、差、粗俗的校园文化环境则使人走向反面。从教育的发展历史考察不难发现,校园文化环境对校园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

和谐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把传统元素进行加工与发展,使现代感与传统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历史,重视文脉,又富有时代气息,较好地把握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和谐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还要注重校园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校园建筑的整体和谐,不仅表现在建筑物体本身的空间组合、形体、线条、色调、装饰等因素的有机融合,还表现在它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建筑群、自然景观互相协调、借用、衬托造成的建筑与环境的整体美。所以,学校在兴建或扩建时,每个建筑物可以有不同的风格色彩,但不应忽略整体的协调,建筑物之间可以保持对称或呼应的关系,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除此之外,和谐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校园物质文化必须强调现代艺术风格和民族的艺术传统相结合,强调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比如:校园建筑可以追求华美的外表,但更应注重在内涵上体现出文化特征。

2、要重视校园和谐的生活文化建设。校园生活文化,是指校园人日常生活的方式、状况、特征及通过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和消费观念的总和。通常称之为闲暇文化,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课外学习、自由体育活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包括课间休息、课外活动、节假日相当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自由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寝室活动、交往活动、社团活动等。良好的闲暇生活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和谐的校园闲暇文化应该是围绕学习这个中心环节的、格调高雅的、健康有益的校园闲暇文化。

3、注重校园和谐的制度文化建设。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并以之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校园制度文化本质上表现了学校的控制程度,在量上表现为规章制度的多少,监督和控制校园人的指导原则的多少等等。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坚持凸显校园活动的概括性和规定性;必须保持它的严肃性、连续稳定性和传承性,从而使学校工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必须保持鲜明的导向性。

4、建设校园和谐的政治文化。校园政治文化是指大学师生在其政治活动中所形成和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及其形成和创造的过程,反映的是大学的政治个性。

校园政治文化是由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的政治文化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物质层次的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文化的结果,政治行为文化又是政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并受精神文化的支配,政治精神文化又是在政治行为文化和政治物质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精神层次的政治文化是校园政治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代表了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的属性,规定了大学校园政治文化的特质。

构建校园和谐的政治文化,要继承我们已拥有的正确科学的政治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以尊重规律,科学引导为前提,建立机制,齐抓共建为重点,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为特色。

5、着力培育校园和谐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指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文化氛围。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围绕当代科学精神的弘扬,着力培养校园人的追求知识,崇尚科学的品格,使理性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共同构筑当代大学校园精神,并在具体的校园各项实践中凝结为制度和物质层面,在此基础上,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趋势,全面提升校园人的精神气质,推动高校的各项工作的有效展开。

总之,一所大学,胸藏五岳,海纳百川,生机勃勃,令人神往,正是它的校园文化、它的校园精神使然。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J].理论前沿,2000,(6).

[2]刘利才.论大学校园政治文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6).

[3]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6.

[4]顾方文.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育人[N].中国教育报,2005-5-10 (6).

[5]王恒久、李正军.论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结构与功能[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