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追忆李心田:心中无尘心自安

追忆李心田:心中无尘心自安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0 16:50:06 点击: 推荐访问: 心中 心中的一束光作文疫情 无尘

2019年7月3日,著名作家李心田在济南去世。一部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少年成长故事的《闪闪的红星》,滋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如今,距离《闪闪的红星》面向大众已经过去47年,在这47年的时光里,李心田从未放弃过写作。李心田的一生,是书写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做着喜欢的事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李心田的儿子李禾说,“父亲的很多作品里,《闪闪的红星》是最满意的一部,对于《闪闪的红星》投入的精力很大,获得的赞誉最多。不过,其他作品依旧有它的时代意义。”

《闪闪的红星》,这部影响了不止一代人的当代少儿文学名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问世历程。

最初,这本书定名为《战斗的童年》。书稿于1964年完成,之后寄给了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在审稿的时候,“文革”突然来临,他考虑再三,向出版社连写两封书信,以还需要修改为名追回了正在编辑的书稿,并找地方藏了起来,这才使得这一作品能有后续的故事。

197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谢永旺来济南组稿。李心田知道后,把劫后余生的《战斗的童年》交给他审读。谢永旺认为不错,并得到了主持工作的王致远支持,谢永旺决定请作者修改后出版,但他觉得书名《战斗的童年》不新颖、没有特色,便与李心田商量改为《闪闪的红五星》。最后王致远审稿时删掉了那个“五”字,从而这部作品便以《闪闪的红星》出版问世。

《闪闪的红星》于1972年5月出版,随即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人民日报》还为此专门发表了“一部儿童教育的好教材”的评论。全国18家出版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要印书纸型,出版第一年便累计印数在300万册以上。这部作品还被译成英、日、越等多种文字向外介绍,而后又被拍成电影,于1974年上映,在中国影坛掀起了一股“红星”热。

截止到目前,《闪闪的红星》的汉语和盲文版共出版了40种,民族文字出版了8种,还有英、法、德、西、韩等13种外文出版。连环画有汉语和民族文字47种,德、法、英、印地等外文版连环画有12种。电影文学剧本20个。它是我国当代小说版本最多的作品之一,也是改编为其他艺术形式且获得较大成功的作品之一。

书中关于长征的几件事情,李心田生前曾在采访中提到。

“那时,我在部队速成中学当教员,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儿子许光、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的儿子鲍声苏,都跟我学文化,这两个孩子都是长征前留在家乡、全国解放后找到父亲的。”

“我曾听说过,江西根据地有一位红军,长征时给家中留下了一顶军帽,军帽里写了名字,后来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这顶军帽找到了他的父亲。”

“还有,当时胶东有个17岁入党的女青年,入党的第二天被捕,后来被敌人活活地烧死了。”

这几件事情在李心田的头脑中不停回放,反复出现,当问他“潘冬子是谁?他后来怎么样了?”他回答说,“潘冬子不是谁,他是从一群人身上凝结成的‘点’”。也许正是因为“潘冬子”的样子集合了许多原型,才会让那些读过书的人,从中找到许多人的影子,产生了共鸣。

“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

李心田以《闪闪的红星》为人所知,但学界认为,李心田创作60余年,创作题材丰富,他不仅仅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

提起李心田丰富多彩而曲折坎坷的文学之旅,要从他小时候说起。1929年,李心田出生在徐州东南的睢宁县,从小聪明好学,还未入私塾就学会了写毛笔字,继而由练字爱上了读书作文,《论语》《幼学琼林》《古文观止》等他都背诵如流。

迎着新中國成立的春风丽日,李心田于1950年考入了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毕业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28速成中学任文化教员。时年才20多岁的他,教的学生却是一些从战火中冲杀出来的部队官兵,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军人的优秀品质,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不少宝贵素材。

后来,他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小八路》,在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约他改成了中篇小说,定名为《两个小八路》出版,反响不错,责任编辑李小文希望他再为孩子们写本书,李心田根据当文化教员时的积累,构思了一个红军家庭的故事,这就是后来的《闪闪的红星》。

山东大学教授马兵告诉记者,从 1957 年在《文艺学习》上发表《我的两个孩子》开始,李心田先生笔耕不辍几十载,儿童文学只是他创作起初的选择和日后写作的重要向度之一,但他400 万字的创作,题材涉及军事斗争、社会万象、家庭婚姻、文化哲思多个层面,且其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完整参与了上世纪 80 年代从伤痕到反思到改革文学的历程,尤其是其改革题材的小说,以对改革现代性触动的异化现象细致的体察,对人物“边际人格”的塑造和一种“省世”的清醒情怀,拓宽了改革文学的书写领域。

马兵举例,李心田在1990年代发表了《银后》,用完全通俗化的形式写“追星”“下海”,透露出作家对社会与时俱进的追踪。60岁后,李心田又陆续创作了长篇小说《结婚三十年》和《寻梦三千年》,以一种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立场的艰难回返,来对上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与角色危机做出正面的回应。马兵说,被李心田本人命名为“思辨小说”的《寻梦三千年》,以“从古代周公写到当代周公”的心志“跋涉三千年”,堪称一部阅读“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激愤之作、良心之作。

据李禾介绍,李心田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青年励志题材的长篇小说《风筝误》,这部作品是李心田82岁时创作完成的,后来生病住院期间,还在思考如何修改。

马兵说:“在新文学史上,能够将童真盎然的‘天真之歌’和凝重辛辣的‘经验之歌’交相吟唱的作家并不多,而李心田无疑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也是值得今天的治史者予以重视的。”

他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认真的写作者。他遵循的创作理念是:“文学是写人的,写人的命运的。人为什么到这个世界上来,到世界上怎么过? ”

褪去浮华,历久弥新

在我家的橱子里,有一本《闪闪的红星》连环画,封面已经被时间磨损的看不出痕迹,儿时的我经常喜欢翻阅这本书,我清楚地记得,潘冬子站在山头,手中攥着的正是那枚闪闪的红星,目光坚定,对未来的一切充满了新奇,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李心田的作品。

后来我了解到,手里的这本连环画是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由王纯信、杨沙两位画家共同绘制,曾于1974年入选《中国连环画展览》,1982年荣获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

《闪闪的红星》小说蜚声国内外,不少电影厂想把它搬上银幕。八一电影厂捷足先登,调动最优秀的艺术班底倾情创作,李心田作为原著作者也担任编剧之一。而剧本编辑王汝俊操笔写下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经作曲家傅庚辰谱曲,歌唱家李双江演唱,传唱至今,终令《闪闪的红星》成为当时红色电影的一座艺术高峰,连年放映不衰。主题曲《红星歌》还入选小学音乐必修课目。

时代在更迭替换,红星却从未离我们远去,李心田以及他《闪闪的红星》化身不同的样子,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早在20年前,上海歌舞团便将《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大型舞剧,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追捧。十几年后,2016年,上海芭蕾舞团把《闪闪的红星》排演成了芭蕾舞剧,编剧及编导赵导坦言,有《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样的红色革命题材珠玉在前,《闪闪的红星》是一部強调男性力量的舞剧。

舞剧故事的起始,是从已经成年的红军战士潘冬子的视角徐徐展开,行军路上的种种与儿时的记忆相交织,令潘冬子更加坚定了信仰,为救起更多的母亲、守护更多的家庭而英勇奋战到底。另外,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傅庚辰先生创作的《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深入人心,因此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特意保留了这三首经典乐曲。

好的作品只有经历过时间的洗礼,褪去浮华,才能历久弥新。《闪闪的红星》不管是文字作品、电影作品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起到了极好的传播效果,很多人因为这个作品,深受鼓舞,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光与希望。

李心田却自谦地表示:“我其实很俗气,大家要的东西,我都要,来者不拒,说我多么清高,没有的事儿。”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好的作品,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