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基尼斯”记录,创造“世界之最”辉煌,这是多少有志者的人生之梦,他却圆了这个梦。就在他步入不惑之年的日子里,在他的故乡喜庆千年华诞的歌声中,他为之奋斗了8年之久的惊世之作——128块瓷板连环画《两厢记》最后一块瓷板顺利出炉。目睹经历了近三千个日夜的煎熬,走过了无数次失败而终于获得成功的旷世之作,这位因家贫不曾流泪,因腿残不曾流泪,因挫折不曾流泪的刚强汉子,禁不住潸然泪下。是啊,实在太难了!不仅指作品本身,更有他不自卑的人生遭遇,不平凡的从艺之路,不言败的艺术追求。八年耕作,花开花落,四十个春秋风雨更稠。透过他走向成功的人生帷幕,人们见到的不仅仅是登上“基尼斯”之峰的艺术之光,更会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令人感动,催人奋进。
他叫李贵镇,今年42岁,景德镇市壁画厂下岗职工,高级工艺美术师。2004年秋,荣获“人民画报”社授予的“著名自强陶瓷艺术家”称号。我市仅为其—人。
“自强”从苦难中挺立
有人曾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在景德镇,自强不息的陶瓷艺术人士成百上千,“人民画报”社为何独独青睐于李贵镇?难道他的“自强”就格外沉、格外重?
是的。当人们了解了他的童年、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以及他的艺术成就,就—定会象“人民画报”社的一位负责人所感慨的那样:“太艰难了。在景德镇,这份荣誉非他莫属!”
李贵镇出生于一个爷爷、奶奶无工作,父母又双目失明,全家10口人仅靠政府的一点救济金勉强糊口的贫穷之家。屋漏偏遇连夜雨,他3岁那年又因患小儿麻痹症,家里无钱给他医治而落得个左腿终生残疾。眼瞎的父母亲会唱几句民间小曲,为弄点钱补贴家用,就让孩子们牵着沿街卖艺,李贵镇10岁那年就开始代替哥哥,为父母引路。
于是,—个拐子,领着两个瞎子,忍受着路人的闲言碎语,品尝着人生的双重苦涩,演绎着这人世间少有的《我的童年》。
与当时的许多小伙们一样,李贵镇喜欢看连环画,白天一有时间就蹲在路边的租书摊,花一分钱租一本连环画慢慢地看,他就是在那时候第—次读到了《西厢记》。虽然,书中的文字他根本不认得,可精巧的白描构图令他爱不释手;虽然,那只是一本黑白画,可古色古香古人物令他想象着色彩的斑澜,他开始临摹连环画,而且无师自通,不时受到大人们的夸奖,使他画画的劲头越来越足。
后来,贫穷的家庭挤出点钱来供他小学,但只勉勉强强维系了三年,他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白天画画,晚上牵父母周游大街小巷。画画需要纸、笔和颜料,他不忍心向拮据的父母开口要钱,便去拣煤渣、拾罐头瓶,卖了钱再去买这些绘画的材料,他的艺术之基便在这一点一滴的摸索中夯实。
当他逐渐长人成人,弟妹们也从蹒跚中走稳了脚步,成了他领路的接班人,他也开始了学艺的深层思考。而正在这时,街上的一则招生广告吸引了他的眼球——石狮埠街道业余夜校招生,其中有美术班。再一细看,不分儿女老少,不要基础学历均可报名,且学费每学期仅为3.50元。他喜出望外,将拾荒换来的钱倾囊而出报了名,开始了为期贰年的“正规”学习。
白天,依然是拣煤渣、拣旧玻璃瓶,衣衫褴褛,满脸乌黑。到了晚上,才换身干净衣服坐在课堂上。学校离家里有好几里路,正常人都要走几十分钟,他腿脚不便,一个单程就得花上1个多小时,遇上刮风下雨恶劣天气,摔跤是经常的事。可他从不说一声苦,不仅如此,夜校放学后,他回到家还要温故知新,挑灯夜战,为此,寒碜的父母常为每月增加的2斤煤油而唠叨、犯愁。
而他,就在这长夜孤灯的陪伴下,绘画成绩日见长进,一跃而成了班里的尖子。
“理想”从自强中起步
客观地说,李贵镇学绘画的动因起初很有点俗气——为了学门手艺混口饭吃,别说冲击“基尼斯”,就是成名成家的想法,他也觉得那是天堂之梦,可望不可及。直到参加了工作,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王锡良等一大批陶瓷美术界的扛鼎人物,才使他登高望远,奋发图强,把陶瓷工艺美术视为生命的支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1984年,他进了市陶瓷壁画厂当学徒工,在那里,他认识了当时担任厂技术顾问的张松茂大师。—个偶然的机会,他受厂里委派,作为张大师的助手随手随同前往南昌创作大型陶瓷壁画“滕王阁”。从此,他多次上门求教于张大师,并得到大师的精心指教,大师厚实的功底、渊博的知识,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水平对陶瓷创作的重要性。1986年,他考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并自费赴北京听一些著名画家面授,使他的绘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1989年,他25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名师的指点,科班的深造,使他懂得博采众长对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提高有多么重要。在这以后的日子里,他不请自到地先后多次找王锡良、李菊生、熊钢如等大师求教,成为陶瓷艺术界后起之秀中虽然未行拜师礼,师父却是遍瓷城的“俗家弟子”。于是,他的画技成熟中潜藏厚重,丹青里透着玄机。他画人物,容颜开光不同凡响;他画山水、古木青苔意韵深长。他的许多作品在省内外及香港报刊杂志上发表,他曾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等地举办过个人陶瓷艺术作品展,反响热烈。他的几十件精品被中华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购买和收藏,他还有多件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其中不乏金奖。
尤其令许多人吃惊的是,虽然他只读了三年小学,他撰写的《青花瓷器佛图装饰析义》、《我对陶瓷彩绘基本功的看法》等多篇论文在《景德镇陶瓷》、《陶瓷研究》等刊物发表。在瓷都喜庆千年华诞的岁月里,《中国陶瓷艺术家人辞典》、《景德镇中青年陶艺家》等刊物还聘请他当编委。
更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他还拥有这样的经历:租几间民房,投入万元资金,购买了利坯机、吹釉机等多种制瓷工具,以及原料和资料,专心研习做坯、拉坯、利坯、刻坯、做模种、灌浆、荡釉等全套成型工艺,创作了几十件陶瓷作品,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中难得的“全能型”人才。1994年,他一手创作的《福寿双百》仿古瓷笔筒还在《景德镇陶瓷》杂志封底发表。
还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近年来,他又对日用瓷的技术改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陶瓷艺术创作之余,他成功了自己的“三项发明”:1、倒水不掉盖的水壶;2、通体全釉(包括底部)的酒杯;3、双园锥型咖啡杯。这些工艺上的突破,无疑为景德镇日用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圆梦”磨砺中成就
1995年,在他的而立之年,李贵镇果断地迈上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台阶,离开不景气的企业,自谋生路,独步天下。
说是自谋生路,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社会上人数众多的下岗工人以及和自己同命相连的残疾人。他要回报社会,为政府分忧。于是,他自费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又自费租了一幢房子,花了一年时间,无偿培训了80余名学员,使他们有了一技之长,成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完成了这项“回报工程”之后,他便开始了圆儿时的梦——将著名国画大家王叔晖绘制的连环画《西厢记》搬到瓷板上,并将黑白变成彩色,就是128块瓷板,他设计的规格为每块40cm×40cm,装上汽车,满满一卡车。
他没有通读过《西厢记》原著,对连环画色彩的把握全凭直觉,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对于不同的画面必须根据料色性能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粉彩表现柔软细腻行绸质感、凹凸感,适用于人物服饰;新彩色调鲜艳丰富平整,适用于豪宅寺庙殿堂建筑;墨彩淡雅,表现于深沉;古彩厚重,表现于久远;还有古雅彩……,这些颜料必须综合运用,而他只对粉彩运用较多,对其他色彩知之甚少,这就有一个重新学习、实践的过程。另外,不同的颜料对烧成温度行不同的要求,难以左右逢源,必须在材质上有所创新,才能达到最佳艺术效果。另外,画面涉及的内容复杂,有山水、园林、花卉、人物等,仅人物又分为生旦净末丑,空间又分为早、中、晚,技术上难度极大。按照传统的分工,画图、填色、写字分工明细,一块瓷板至少三人合作方可完成,而他是独立承担。还有,配色必须考虑《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一个人物在某上个画面中穿的是粉红色衣服,下个画面就得和前面保持一致。可制作过程中,两幅画面相隔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甚至更长,而且在烧制的时候,因温度的变化影响颜色的不同,就意味着返工。
难啊,这一切,对于李贵镇来说,难于上青天!甭说瓷板烧坏了“一座山”,连烤花炉也烧坏了三座。另外,只读了3年小学,书法水平可想而知。为了练习毛笔字,8年间他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起床,对着字贴一笔一划,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达到字与画相得益彰的境界。
宝剑锋自磨砺出,他终于获得了成功。2004年10月,当他的惊世之作在景德镇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上展览时,气势恢弘的“一边天”吸引了众多来客,著名陶瓷收藏家孔发龙先生出了68万元想买他的瓷板连环画,被他婉言拒绝。
又是一年芳草绿,今天,当他花了一年时间奔波于景沪之间,取证于方方面面,终于捧回了基尼斯证书,他有何感想呢?
愿我们的“世界之最”获得者能够创造第二、第三个辉煌!愿自强不息的李贵镇在陶瓷艺术乃至更宽阔的事业平台上一路走好!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