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永别康桥

永别康桥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10-20 16:40:04 点击: 推荐访问: 永别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是连环画创作、出版、发行的大本营,为了促进现阶段连环画创作,上海市文联、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发起“海上记忆·百年经典故事”一百部连环画创作工程,组织创作出版这套系列丛书的目的就是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文化自信,提炼文化故事,促进中国连环画创作健康发展。

《海上记忆·百年经典故事》一百部连环画着眼上海开埠以来百余年中发生的事件、人物故事,从中遴选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含有积极意义的、受大众欢迎的,情节感人、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海上记忆·上海百年经典故事》一百部连环画的主导思想是追求经典,传承上海文脉,彰显上海的精神。力求创作上求精,出版制作追求精品意识。强调艺术性、观赏性、资料性、阅读性。它既是一套传统的连环画读物,又是尊重历史,客观反映历史,了解上海、阅读上海、宣传上海的知识型读物。

上海美术家协会

1 清末民初,在浙江省海宁县的硖石镇,有一位世代经商的实业家,名叫徐申如。由于早年继承祖业,后来又开设了钱庄并且经营绸缎,徐家成了硖石的首富。

2 1897年1月15日,徐家的长子诞生了,合家上下无不欢天喜地。按照族谱的排序,徐申如给他取名徐章。这位大少爷在全家众星拱月般的呵护中渐渐长大。

3 一天,徐申如夫妇带着徐章去庙里进香。一位名叫志恢的和尚见孩子骨骼惊奇,相貌不凡,便摸着他的头顶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徐申如一心望子成龙,便又给他取名志摩。

4 徐志摩先是在家塾念书,后来进入硖石的开智学堂上学,师从张树森先生。孩子果然聪慧,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尤其是古文基础,打得非常扎实。

5 1910年,徐志摩十四岁时,由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1年改名为浙江一中)。他爱好文学,在校刊上发表了论文《论小说和社会的关系》,表达了他认为小说有益于社会的观点。

6 1915年夏,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继续求学。这年他刚满十八岁,便由父母做主,与上海宝山县罗店的富家女子、十六岁的张幼仪结为夫妻。

7 张幼仪是个贤良淑德的传统女子,遵从父母之命,从师范学校辍学嫁给徐志摩,尊重丈夫,孝敬公婆。她哥哥张君劢是著名的学者和政坛风云人物。可是徐志摩却认定张幼仪是个不见世面的乡下姑娘。

8 徐志摩心里看不上张幼仪,只是无奈地遵从父母之命,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而已。1918年,徐志摩和张幼仪的长子徐积锴诞生了,但这并没有给徐志摩带来喜悦和满足。

9 同年他离家到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攻读法科,后来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在那里,他除了接受新思想、涉猎中外文学以外,还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由张君劢兄弟介绍,拜著名学者和政治家梁启超为师。

10 在北方求学期间,他亲身感受到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了无辜被残杀的惨象。他厌恶这样的现实,决定到国外去求学,寻求改变现状的药方。

11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赴美国求学,起初他想当银行家,学的是银行学,并选修了社会学、历史学等,获学士学位。后来他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又学习了一系列哲学和政治学知识。

12 1919年,国内的五四运动浪潮波及了在美国留学的青年学生,徐志摩也参加了当地学生的爱国运动。这个时候,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并且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3 第二年,徐志摩被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说深深吸引,决定放弃追求博士学位,去英国师从罗素。可是到了剑桥才知道罗素已经离开,他只得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政治学。

14 就在这时,他认识了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林长民(字宗孟)和他的女儿林微因。林长民应邀赴英国讲学,带上了女儿,徐志摩去拜访林长民,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15 随着与林长民交往的深入,徐志摩与林微因也渐渐熟了起来。他发现这个像中学生似的、清纯的小姑娘,读过不少书,很有见地,是可以当做朋友来交流的。

16 随着接触的增多、了解的深入,优雅清純又多才多艺的林微因,使徐志摩再也无法忘怀,一种不可名状的激情悄悄地撞击着他的心灵。

17 林徽因也很欣赏徐志摩的儒雅博学、风流倜傥,几乎一见倾心。他们在校园里散步,在康河里泛舟。他们互相吸引,两人都觉得相见恨晚。

18 此时身在硖石的张幼仪无时不在想念着远在欧洲的丈夫。她哥哥把她想去陪伴丈夫的想法告诉两位亲家,通情达理的公婆觉得这事再合理不过。

19 很快,张幼仪踏上了去欧洲的旅途。在远涉重洋,终于到达伦敦的时候,张幼仪却发现前来接她的丈夫完全是一幅心不在焉和不情不愿的样子。

20 徐志摩安顿了妻子,依然沉浸在和林微因的缠绵中。他把张幼仪的事情告诉了林徽因,承诺离婚后娶她。他认为是父母之命和他的年少无知,害了他和张幼仪两个人。

21 林微因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她深爱着徐志摩,却不愿意亲手毁了张幼仪的婚姻,同时毁了自己的声誉。也许,她对诗人滚烫的热情,也有一丝的不信任。

22 为了解脱这一段感情的纠结,她要求父亲带她回国。在客轮即将驶离码头的时刻,徐志摩赶到了。他痛心疾首,但林微因的离开反而更坚定了他离婚的决心。

23 林徽因虽然已经不在欧洲,徐志摩对张幼仪却依然若即若离,并不时地向她提出离婚,不料张幼仪告诉他自己有了身孕。徐志摩大为恼火,认为张幼仪是以此来要挟他。

24 徐志摩冷酷地让张幼仪去打胎,张幼仪近乎哀求地对他说:“打胎很危险啊,有可能会死人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坐火车还会死人呢,难道就没人坐火车了? !”

25 张幼仪明白,这个自私无情的男人去意已决,她的婚姻已经无法挽留了。她给在德国的二哥写信告知了一切,希望二哥能帮助她。不久,她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了德国。

26 数月之后,她在德国柏林生下了第二个男孩,并且同意了徐志摩的离婚要求。张幼仪到徐志摩下榻处,果断地签下了离婚协议,只是要他去看一眼自己的亲生儿子。

27 徐志摩来到张幼仪生产的医院抱了一下小彼得。可怜的小生命不会知道,这一生和他的生身父亲就只有这短暫的情分,而父亲竟没有过问一句他将怎样活下去。

28 此后,幼仪进入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一边学习德语和幼儿教育,一边养育着幼子彼得。此时徐家并不知道志摩已经和幼仪离婚,依然每月寄来母子二人的生活费用。

29 徐志摩拿着离婚协议归心似箭。他马上启程回国,一心想着去找林微因。他觉得自己已摆脱了婚姻的束缚,终于可以和林徽因结成神仙眷侣了。

30 他一到北京,就听说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订亲。激愤之下,他在《新浙江报》上刊登了“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这一下全社会轰动,徐张两家家长也都知道了。

31 徐志摩追求林徽因不成,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几次约林徽因面谈,表明心迹,但林梁两家结亲已成事实。不久,林微因考取了半官费留学生,和梁思成一起去了美国。

32 徐父召回儿子,坚决不准他休妻,并令他向列祖列宗认罪。可他却在心底暗暗发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33 徐父心知志摩和幼仪的婚姻已无法维系,但心中还是非常疼惜这位忍辱负重、德才兼备的儿媳妇,始终把她看作家庭成员,依然维持对幼仪和孙儿的生活和抚养费用。

34 在父子俩都乏味了无谓的对抗时,徐志摩又回到了北京。一次活动中,他认识了曾任北大教授、现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王赓的夫人陆小曼。

35 陆小曼自幼在教会学校读书,十六岁便精通英语和法语,曾在民国的外交部当翻译,而且还精于表演艺术,尤其擅长京昆,称得上是一位才高貌美的名媛。

36 陆小曼和徐志摩邂逅时,王赓在哈尔滨任警察厅厅长,陆小曼不愿去哈尔滨,一个人正寂寞无聊。这时,风雅潇洒、热情如火的徐志摩出现在了她的面前。

37 叙谈一番之后,陆小曼明白了,原来徐志摩和王赓同是梁启超的弟子。从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可是王赓整天忙于公务,抽不出空来参加他们的聚会和游乐。

38 于是陆小曼与徐志摩一起游长城,逛天桥,在来今雨轩喝茶,去看西山红叶……他们还一起跳舞,一起喝酒聊天,一起参加募捐义演,享受成功的欢乐。

39 很快,志摩完全被小曼迷住了,在他的眼里,小曼漂亮、活泼、有知识、懂得爱,是他感情的拯救者。他觉得自己又一次找到了灵魂伴侣。

40 几乎同时,小曼也坠入了恋爱的漩涡。在小曼眼里,志摩是最真的男人。他真诚、率真;他关心人、理解人、包容人。小曼喜欢这样既绅士又柔情的男人。

41 起初,王赓很信任自己的妻子和徐志摩这个磊落的朋友。但渐渐的,他发现小曼玩得过了,几乎全北京都在议论,便劝阻小曼。可是小曼十分生气,甚至恶语相讥。

42 这时,王赓被升为五省联军参谋长,要去上海赴任,他要小曼和他一起走,可是小曼不愿意。两人吵了起来,小曼一生气,心跳加速,竟晕了过去。

43 她被送到医院,医生说是心力交瘁所致,这下大家都吓坏了,如果小曼命都没了,其他还有什么意义呢?最后,王赓因为公务缠身,第二天就只身去了上海。

44 王赓在上海安好了家,写信来要求小曼去上海定居,并说如果确有别的打算,他绝不阻拦。小曼父母都急了,要小曼一个礼拜之内动身,不然就要被人家休了!

45 这时徐志摩正在欧洲游历,小曼心急火燎地拍了个电报给他,要他马上回来想办法。徐志摩收到电报,立即买了船票回国。可是等到他回到北京,小曼早就到上海去了。

46 徐志摩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写日记抒发对小曼的思念。不久,竞成一卷,取名《爱眉小札》,里面记录了他对小曼的思念和各种复杂的情绪、情感。

47 又经过几天的左思右想,徐志摩去拜访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吴曼华原本就怨恨他,没好气地对他说:“你不要来妨碍别人家庭的生活,让一个幸福的家庭无法过日子!”

48 徐志摩转去拜托胡适,胡适便去陆府求情。吴曼华说:“王赓对小曼很好,对我们两老很孝敬,我怎能开口7要是女儿真离婚了,我们夫妇俩还怎么做人?”

49 接着,小曼的父母便去上海看望女儿。徐志摩以回家探望父母为由,也回上海去了。到了上海之后,他想方设法邀请陆小曼一家外出游玩,但陆家却不予理睬。

50 徐志摩绞尽脑汁横想竖想,突然想起了刘海粟。吴曼华和陆小曼都喜欢绘画,和海粟很谈得来。他便软磨硬泡,拜托刘海粟去做说客。海粟被他说动了,答应去试试。

51 刘海粟见到吴曼华夫人,劝夫人网开一面,成全志摩和小曼,不然他们三个当事人都不会生活得幸福安宁。刘海粟还答应,王赓那里由他去说。陆母最终默许了。

52 两天以后,刘海粟在功德林请客,客人除了小曼母女和王赓外,还有幼仪的哥哥张歆海、上海名媛唐瑛和杨杏佛,以及唐瑛的哥哥唐腴庐等,自然还有徐志摩。

53 刘海粟举杯祝酒,以反封建为话题,先讲了人生与爱情的关系,又谈到夫妻之情应当建筑在相互感情融洽、情趣相投的基础上,要互相理解和宽容。

54 王赓觉察到刘海粟的用意,以及这桌酒宴的目的。他举杯向在场的人说:“愿我们都为自己创造幸福,并且为别人的幸福干杯!”随后推托有事,先走了。

55 两个月后的一天,王赓对小曼说,如果她认为和志摩在一起幸福,他愿意离婚,并且会尽快办好手续。小曼听了这话,抑制不住地哭了,她感到自己对不起他。

56 1925年9月,王赓和陆小曼解除了婚约。王赓内心依然是爱小曼的。他对徐志摩说:“你对她务必始终如一,如有三心二意,我将会以激烈手段相对!”

57 志摩和小曼二人马上打算结婚,但是遭到了来自双方长辈的巨大压力。名媛闹离婚,陆小曼是当时破天荒的第一人,他们实在觉得无颜见人。

58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也坚决不同意儿子娶陆小曼。一是他不喜欢陆小曼,认为这样的女人品行轻薄;二是觉得儿子离婚已属大逆不道,再娶一个有夫之妇更是有辱门风。

59 后经胡适、刘海粟等人劝说,徐父才勉强同意。但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当证婚人;三、结婚后必须南归。

60 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可是,梁启超内心认为徐志摩停妻再娶是用情不专,是对婚姻的不忠,追求朋友的妻子是为不义,违背了传统道德。

61 经徐志摩多方恳求,梁启超才勉强同意了。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海公园举行了婚礼。虽然来了不少各界名人和朋友,但和两人曾经的婚礼相去很远。

62 婚礼上,梁启超说:“不要再把婚姻当作儿戏,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一辈子最后一次结婚!”

63 梁启超的批评和直言不讳,让徐志摩和陆小曼坐立不安,尴尬无比,颜面全无。徐志摩连连恳求道:“请老师给学生留一点面子吧!”

64 1926年10月,陆小曼与徐志摩离京回沪,开始了他们甜蜜的日子。大约有半年时间,他们琴瑟和谐,相亲相爱。

65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烦恼却来得很快,婚后不久,追求物质享受的小曼和理想主义的徐志摩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两人经常意见相左,争吵不断。

66 陆小曼似乎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情怀和灵性,每天过午才起床,下午作画、写信、会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她出手阔绰,花钱如流水,只觉志摩给的钱不够用。

67 同年,张幼仪从德国回到上海,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后又担任女子储蓄银行副总裁。她把徐志摩的双亲接来亲自照顾。

68 后来她又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自任总经理,云裳立体裁剪的时装风靡上海。经济上宽裕以后,她还悄悄地接济陆小曼。

69 1928年7月,徐志摩再次游学欧洲。一天,他到康桥寻找旧友。朋友不在,只有康桥在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和情感,又重新展现在他的眼前…

70 由于他赶着要去会另一个朋友,来不及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11月6日他乘船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

71 这就是徐志摩著名的诗篇《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72 因为小曼身体不好,除了请医服药、按摩,还染上了鸦片。徐志摩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有不停地授课以及写些文章诗篇换稿酬,但还是入不敷出。

73 1930年秋,徐志摩辞去职务,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志摩要求小曼一起北上,可小曼却执意不肯离开上海。徐志摩只得落寞黯然地只身赴京。

74 1931年11月,小曼由于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回来,两人一见面就吵架。小曼竟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

75 11月18日,徐志摩到南京,为了赶去参加林微因一场关于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演讲,也为了省钱,搭上了免费的邮政班机。

76 万万没有想到,中午12时半左右,飞机飞到济南党家庄附近,突然遇上大雾,飞行员降低高度辨别航线,竟然撞到了白马山上。机上连同徐志摩一共三人,全部罹难。

77 噩耗传来,陆小曼哭得昏厥过去,说不尽的愧疚追悔。她流着泪用正楷写下白居易的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永远压在玻璃板下。

78 徐志摩的死,引起很大的震动。沈从文、金岳霖、梁思成等都前往吊唁。張幼仪的挽联是“万里快鹏飞,独撼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惜去招魂”。

79 1969年,张幼仪亲赴台湾,找到徐志摩生前的一些文友,要求由她出资,请他们给徐志摩编一套全集。多年以后,这套《徐志摩全集》终于面世了。

80 晚年,有人曾问张幼仪:“你到底爱不爱志摩?”她说:“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 ”

推荐内容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