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随着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电教媒体已经深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多媒体的加盟,极大地丰富了这门艺术的内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特点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融合,开辟了一条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认为多媒体是用来创设认知情境,作为幼儿学习和探索的认知工具,指出了多媒体的工具性,这就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公正客观地对多媒体的作用作了新的阐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是建构意义的对象,是对幼儿进行美术训练的主要凭据。多媒体是美术教学活动直观的或互为补充的形式。为使幼儿正确领会绘画构图方法,完成意义建构,多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必须忠实于绘画构图,正确地、直观地再现绘画构图的内涵,两者辩证统一。
但是,幼儿美术教学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动态的活动过程。作为认知工具的多媒体教学在实际运用中受到媒体所载的信息、使用的方法、时机、时间乃至媒体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因素都需合理调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正如赛车比赛,车手的任何一个操作的调控失误,都将惨遭失败,我们不能忽视多媒体教学中的调控策略。這是一门新的艺术,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南,结合实践,作些探讨。
1 调控活动坡度:运用多媒体进行思维训练时,苦乐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媒体视为幼儿的求知工具,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是要帮助幼儿进行思维判断,形成正确的图式,完成意义建构。它强调幼儿主动探究的思维过程,也就是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高惠莹专家对此曾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出发点是老师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上升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刻苦精神,下苦功夫—— 归宿点是使学生上升到独立自学,终身学习的乐学境界”。但是教学实际中,老师却往往看到了多媒体易于创建一种乐学情境,直观再现,化难为易的优势,因而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来追求化难为易,盲目地制造“寓教于乐”的“假乐学”现象。
例如,《幼儿画册》大班下学期活动6:“美丽的小区(绘画)”,有的教师就组织孩子观看在小区参观时拍的录像作品课件PPT,引导孩子说说自己在环境优美的小区参观时的心情。虽然孩子群情激动,场面热闹,显得十分快乐,但因为这里的PPT是单一的图像,没有结合语音文字来解说,没有孩子进行内化语言文字的思维训练,为乐而乐,因此是失败的。
再如《幼儿画册》大班上学期活动3:“秋天的树木(水粉画)”中的小游戏:找出与四季相对应的色彩(春、夏、秋、冬对应绿、红、黄、蓝)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教师就用多媒体动画给孩子演示一遍,孩子一目了解,确实取得了化难为易的效果,达到了活动要求。但反思这个游戏活动片断,我们不难发现,PPT太直观,孩子直接获得了答案,PPT没有帮助孩子跳起来摘桃子,而是直接地把桃子送到了孩子的口里。孩子仅仅是个快乐的看客而已,没有思维的空间,没有“下苦功夫”,不是在探究中运用多媒体这个认知工具,违背了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这种乐学,也是失败的。
因此,进行思维训练时,多媒体的运用要作如下调控:
多媒体的运用,必须与语言文字结合,不能为PPT而教。笔者在教“点彩”便是一例。她让孩子抓住画册“秋天的树木(水粉画)”,随着媒体音响播音,欣赏一幅有关秋天树林的水粉作品,观察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树叶色彩的发布特点,分析画家的表现方法,知道了“点彩”就是画画的一种表现方法,这才引导孩子观看PPT,从画面上来找“点彩” 说理由,共同讨论点彩技法的运用。孩子的认识过程是“苦思”而后“学乐”, 十分精妙。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地保证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了孩子的思维过程。例如,有位名师的精妙之作:《惊弓之鸟》大班下学期(绘本)时,她用活动课件演示大雁听到弦响后掉下来的三种不同情景。让孩子判断:哪一次演示与绘本画面相符合呢?根据是什么呢?引导孩子体会“直往上飞”又“直掉下来”中两个“直”的含义,此例中多媒体为孩子提供了思维的材料,让孩子根据绘本表面去判断、去思维,得到正确的答案,多媒体真正成为孩子内化语言的工具,孩子乐于学习,乐于苦思,训练生动而极富启发性,孩子始终于求知的主动地位。
要留给幼儿充足的思维空间,运用多媒体化解重难点时,要有坡度,做到帮助孩子“跳起来摘桃子”。例如,《司马光》大班下学期(连环画)的教学活动片断:①通过看课件PPT短片,比较“举”和“拿”,“砸”和“敲”理解司马光的行动和办法。②观察图画,让幼儿自己想办法,有的说众人推缸倒水,有的说用手拉他出缸,有的说用盆舀水救人。③引导孩子看PPT,在细辨中孩子知道缸大水多,小朋友力小推不倒;缸高人矮,无法拉;当时无盆,这些办法在当时是行不通的,深层体会到司马光的机智。这个教例,课件PPT的反复运用,使思维的难度逐步加大,思维的深度逐步加深,而不是满足于孩子知道了司马光的救人方法。这样,多媒体的运用,化解重难点时,坡度相宜,训练十分到位。
训练中要让幼儿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帮助思维,培养动手能力(下文列专节详述)
2 调控训练方式:运用多媒体进行训练时,手脑并用
电教多媒体,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比之于其它的传统的教学媒体,操作性强是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让幼儿动手去实际操作,手脑并用,使多媒体真正成为“认知工具”,完成意义建构。幼儿在动手前,教师必须引导孩子理解语言文字,动手时要思考怎样做,思维更加严谨,理解当然更深刻。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安排动手训练,可以说是多媒体演示培养孩子多种能力,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一个典范。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几乎看不到这一优势,很难看到孩子在美术活动课上动手操作,运用多媒体来主动解决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笔者把它从上一节中特地分列出来,作为专节加以剖析,以期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
笔者在教《我们爱健身(绘画)》(大班上学期)活动时,在两个班进行过对比活动。在甲班,教师根据学习进程,适时安排孩子运用鼠标,大胆勾画人物外形,表现不同的动态,理解“健身运动”的特点;给不同动态的人选配“器材”的图案,同时启发孩子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健身运动,加上自己的模仿动作,向同伴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项健身运动;请孩子观察和讨论表现人物不同动态的方法。教师作相应的提示:拍球和跳绳的动作一样吗?可以怎么画?正面和侧面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与此同时,教师用简笔画示范拍球和跳绳的小朋友。欣赏一组健身运动的图片,并请孩子模仿自己喜欢的健身项目的动作,相互说一说健身运动的动态。孩子边相互交流边动手操作,教师再组织语言进行说话训练,孩子兴趣浓烈,理解深刻。在指导画出自己喜爱或参加过的一项健身运动时,教师让孩子一边回顾操作过程一边绘画,结果甲班比乙班节省了3分钟的时间。次日进行绘画检査,图画画得标准点的人数甲班比乙班多11人。而且在进行描述的简笔画训练中,优等简笔画甲班比乙班多9人,不合格简笔画甲班2人,乙班 9人。甲班手脑并用,效果十分明显。
再如《幼儿画册》大班上学期活动4:“心愿树(绘画)”的教学活动,多媒体显示一张画有树轮廓的“心愿树”背景图,让幼儿了解它的形状,在备选图案中选出正确的“树叶”,运用鼠标给树叶着色,最后把“树叶”移到正确的位置上,并组织讨论,在新的一年里,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教师和孩子一起种“心愿树”的场景,激发了孩子创作的欲望。这个课例中,孩子听、看音频辨图,动手操作,在思维活动中,课件PPT作为工具,鼓励孩子能大胆表述心里的想法,有的孩子想得到玩具飞机,有的孩子想唱出好听的歌,有的孩子想得到一朵七色花,促使孩子拿起笔画出自己的心愿,画好后沿着轮廓剪下,然后贴在“心愿树”上,顺利地完成了活动任务。
同时,多媒体可以和学具等结合进行思维训练。《幼儿画册》大班下学期活动6: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美工)活动中依据故事情节并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是美工活动的难点,有位名师在市幼儿美术教学观摩活动是这样设计的:(1)多媒体演示音频,师幼共同跟着音频讲述故事;(2)配套课件PPT用学具摆出小蝌蚪把一些动物当成自己妈妈的示意图;(3)练习说话,这个成功的例子(一等奖)中多媒体与学具结合,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使思维与语言协调发展。
3 调控运用时机:运用多媒体要及时适度,画龙点睛
多媒体的运用要选择好时机,从幼儿的身心规律出发,控制好时间,使之成为孩子学习探究、形成意义建构的有效工具。这正如战争,何时出击、何时后退都要合理调控,否则就会失败。一位教师在教大班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美工)时,在幼儿听完教师讲述故事后就要求孩子把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编成一本连环画,孩子显得很被动;而另一位教师教这项活动时则让幼儿先听完这个故事,再播放了PPT小蝌蚪找妈妈的整个过程的动画课件,理解制作连环画的具体步骤、方法及原因,并同步播放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依次遇到的动物的动画。二者选用的时机不一样,效果明显不同。后者与孩子探究过程同步,一步一步地展示,激发了孩子探究连环画前因后果的积极性,思维导向及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运用要及时适度,勿贪多,但求实,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1 在激趣入境时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当作学习的第一要素,这是对情境教学思想的最好诠释。多媒体展示的情境,要“形真而情切”,使幼儿的注意迅速从无意向有意过渡,激发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的适宜情境中,使孩子处于情绪高昂的状态中去领悟语言文字。
例如,“制作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连环画”时,教师这样引入制作环节: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并设问: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他们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正在幼儿凝视猜想时,播放的录像,“原来是制作连环画过程的动画”,这樣,一下子勾起了幼儿想“画故事”的欲望,还想看个明白,教师却及时关机,让孩子去看《幼儿画册》的内容, 从“画册”中领会“画故事”的方法: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这一实例中PPT与画面的播放一前一后,总共不到十秒钟,极大地诱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时机的选择恰到好处。
此例告诉我们:多媒体的运用,如果以激趣为主,一般选择在学文之前;在激趣入境时运用多媒体时间不易过长,要精、要短,此时过于充分的展示,使幼儿在探究之前已有一种满足感,抑制了探究阶段的学习积极性。
3.2 在幼儿思维受阻时运用
《幼儿画册》大都是综合活动课程,图文精练,幼儿发生思维障碍,无法进行意义建构时,多媒体就应该及时成为孩子的“认知工具”,充当孩子思维向上旋升的阶梯。如《幼儿画册》大班上学期活动4:树(线描画)中的“线描”是大部分孩子无法理解的,无法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这时教师及时播放课件PPT范画两幅、勾线笔数枝,设问导入:老师带来了一些特别的画,这些画中的树与我们以前画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当孩子感受到视频上的画和笔有些陌生时,师:这两幅画美吗?孩子明白了这画上的“树”真的与以前画的树不一样。令人欣喜的是,此时有个孩子抢答“线画的树也很美!”师:是怎样装饰的呢?幼:“是用勾线笔来装饰的。”师:我们都来当一个小小设计家,把树打扮得漂亮些。多么形象的互动啊,可见幼儿的思维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在幼儿思维受阻时,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定格、闪烁、叠加和教师的设问等特有手段,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感知时间和思维空间,时间的长短视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定。
3.3 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使用
语言文字的概括性、精练性,给幼儿学习留下了一些空白,这在古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大班下学期《小儿垂钓》(绘本)诗人只叙述了小孩怕说话声惊跑了鱼,闭口不答,只是招手示意让问路人过来的情景。那么问路人过来后,小孩又怎样做?(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体现小儿的专注的神情)这些诗人都没有描写,给我们留下了空白,这些空白是培养幼儿联想,进行说话训练,深入领会原文的绝好处。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是绝不会放过这些机会的,在引导幼儿联想时,多媒体的优势一目了然。此时,多媒体动画演示小儿几种不同的行为和结果,幼儿在比较中分析,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小孩子示意他轻手轻脚地走近,嘴巴凑近他的耳朵,小声告诉他,眼睛却始终盯着浮子。孩子进一步观察,合理想象,说话,深化了对原诗的理解,训练的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多媒体教学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除了上述内容之外,信息反馈,媒体与幼儿心理特征,各种媒体的优势互补等都是有规可循的。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工具性,确保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运用多媒体时,我们就能正确的加以调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华山幼儿园)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