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应该聚焦于如何使学生收获素质的提升(传道)、技能的扩展(授业)和知识的增加(解惑),其本质追求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应做好三方面工作:加强教与学的质量评价,制订素质教学大纲,改革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实现知识型向素质型课堂教学转变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师的主导、引导和指导,激活和点燃学生的能动、主动和互动;基于共性,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以“地史学”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内容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高等教育;地史学;古生物学
一、为什么课堂教学要重视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与教育和学校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和渊源。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师、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是: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课堂教学是以传授和学习知识为目的和追求的,教师教授的知识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多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课堂教学。显然这种课堂教学定势和评价指标与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和“以人为本”理念并不完全兼容。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的今天,如何从根本上杜绝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回答好“钱学森之问”,高等学校课堂教学的追求和目标需要从思想理念上进一步自省,从评价体系上进一步改革,从教与学的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提高。
我们认为,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不论是对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还是对专业课而言,不论是对教师和学生还是对学校而言,它的目标和追求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让学生收获更多素质的提升、技能的扩展和知识的增加。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传承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
大学不单是提供和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启迪智慧、提升素质的殿堂。素质教育既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高等学校中“以人为本”的“人”和“本”不是教师、教授,更不是校长、书记,而是学生,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性质决定的。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基础厚实、知行合一、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等学校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在这方面肩负有特别重要的任务。
因此,课堂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在课堂内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收获了多少素质的提升(传道)、技能的扩展(授业)和知识的增加(解惑)。学生素质的提升才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对素质教育型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取舍、教具的选择与制作、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优选与运用,不应该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层面上(解惑层面和授业层面),而应该注重育人和有利学生素质提升的高度(传道层面)。如果将高等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念书、讲书、侃书和品书4个层次(见表1)[1,2],高等学校教师只有通过苦练内功,通过自己课堂教学层次的不断提升,才有利于素质教育型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推进。因此,素质教育给高等学校的教育和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基于知识、技能传授和践行的教书育人工作,它的目标和内容包括3个层次:(1)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理解和感悟(基层素质);(2)分析、选择和运用(中层素质);(3)质疑、整合和创新以及高尚人格养成 (高层素质)。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3个层次的目标和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与教师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相比,高等学校教师的人品和人格魅力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效果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表1 课堂教学4个层次比较
念书(照本宣科)讲书(按部就班)侃书(信手拈来)品书(常讲常新)
对职业和学生的理解一般较多深刻深刻、独到,热爱
角色定位经常错位不够准确到位,偶有越位到位而不越位
知识积累偏少较多广博专深且广博
对知识的理解总体肤浅知其然知其然,大都知其所以然融会贯通
教学研究和专业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涉及浅表兼而有之相辅相成
教学幽默与设疑的运用无或很少不多,生硬运用娴熟运用娴熟,适宜中肯
教学媒体的使用不多,有时搭配不当不多娴熟娴熟,中肯,独到
声音与形体语言使用冷冰冰的声音语言,
硬邦邦的形体语言较单调声音和形体语言丰富多彩,
配合得当声音抑扬顿挫,形体语言画龙点睛
师生互动教师主动,
学生被动教师主动,
学生被动教师主导,
学生主动教师主导、引导、指导;学生能动、主动、互动
课堂特色教师教授乏味,学生学习无趣,课堂沉寂或失控课堂沉闷,缺少跌宕起伏的气氛训导型课堂教学为主兼有思辨型课堂教学训导型课堂教学与思辨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享受教学
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我学,学习仅是考试和纪律的需要要我学,学习主要是考试和纪律的需要我要学,有滋有味,愿意参与我要学,有滋有味,主动参与,愿意积极选修该课程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加强教与学的质量评价,制订素质教学大纲,改革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
1.加强教与学的质量评价
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挥棒。目前在操作层面上重量轻质的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不少学校、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短视和浮躁。
我们认为,对教的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作为人的人品人格评价、作为教师的师德师风评价、作为学者的学风学养评价和作为劳动者的工作量工作绩效评价。前三者需要有长期的观察记录和环境社会口碑积累,极限状态(如:生与死的紧要关头)的言行举止、逆境(如: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环境条件非常困难时)与顺境(如:受宠的环境和氛围,环境条件优越宽容)时的所作所为更能反映和评价教师的质。
然而在现行高等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对前三者的关注和评价太薄弱,只是注重对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方法也往往过于简单,只有数量上的计算,而缺乏对教师作为人、作为师者、作为学者的质量评价举措,将教师教学和育人这种复杂劳动的评价管理等同于简单劳动的评价管理。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也将教学和育人这种复杂劳动等同于简单劳动对待,追求上了多少班次、人数、学时、门类的课程,而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收获仅凭自身底线约束。
教师是育人的人,作为人的人格魅力、作为师者的榜样力量和作为学者的风范效应显然不会亚于作为劳动者的工作量对学生的震撼和影响。可以想象,一位师德高尚、专业精深、以素质教育为追求的教师的48学时课堂教学,与一位师德不够高尚、专业平平、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教师的64学时课堂教学相比,学生从中收获的素质提升、技能扩展和知识增加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后者的课堂教学甚至在高层、中层和基层素质上有可能误导学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显然,目前教育教学中简单的量的管理和评价,是素质教育的大敌。对学生而言,这种教育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鲜明特色、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学生,与国家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的需求和回答好“钱学森之问”相去甚远。对教师而言,这种教育教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很可能会催生浮躁、急功近利、避重就轻的教风和学风。
对学的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对学生学习动机目的、学习态度行为、学习过程方法和平时与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前三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匠心独具的情景设计安排和亦师亦友的循循善诱。
2.制订素质教学大纲
每一门课程通常都有其教学大纲。遗憾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过于强调教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等基层素质的要求,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中、高层素质很少有具体目标和要求。然而,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和长期发展而言,中、高层素质比基层素质更重要、更长效。比如,学习“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等课程的学生以后不一定从事该项工作和研究,但从“地史学”和“古生物学”等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分析、选择、质疑、整合和创新以及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等高尚人格的养成是以后学生做人、做事的宝贵财富, 甚至会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和职业规划以及具体的实施。当学生以后从事与某一所学课程密切相关的工作和研究时,从该课程中收获的中、高层素质的重要性和长效性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
因此,不论是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还是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从理念和操作两个层面加强对中、高层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具体实施,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都意义重大。但实施和检测中、高层素质教育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因此,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实施、管理和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地史学”和“古生物学”60年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制订课程教学的素质教学大纲(见表2),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讲授型、命题讨论型、开放讨论型、演讲-质疑-点评型和典型案例分析型等),将基层素质要求与中、高层素质要求的实施、培养和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改革和完善现行偏重基层素质的考核考试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型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素质教学大纲是指根据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学科内容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指导和规范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梯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参考和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收获、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指南和准则。
素质教学大纲与传统教学大纲的主要差别是:基于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学科内容,同步提出和规范基层、中层和高层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梯度结构和要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3导”(主导、引导和指导)和学生的“3动”(能动、主动和互动);在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基于共性,注重引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见表2)。
表2 素质教学大纲与传统教学大纲特征比较
素质教学大纲传统教学大纲
制订依据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学科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以人为本,着眼受教育者的全面和长远发展需要,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记忆和体验(基层素质)-分析、选择和运用(中层素质)-质疑、整合和创新以及高尚人格养成 (高层素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侧重知识技能本身,侧重基层素质要求;追求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和最好程度地被接受、理解、掌握和遵循
对教师
的要求强调教师的人品和人格魅力与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同等重要;传道第一,授业第二,解惑第三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解惑第一,授业第二,传道第三
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引导和指导(3导)作用;倡导精讲(兼顾获取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多练;将训导型课堂教学与思辨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强调教师的主导、主动和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系统、全面和循序渐进,更注重训导型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习方法倡导能动、主动和互动(3动);强调参与、涉猎、选择、质疑、感悟和创新强调接受、理解、掌握、遵循
教材基于一种或多种教材,不拘泥于教材通常基于一种教材
成绩评
定方式强调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的有机结合,倡导无标准答案的“考试”方式看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成绩,看重标准答案
个性与
共性基于共性,尊重个性兼顾个性,更尊重和强调共性
教学大纲的作用教与学的指南和参考教与学的规范和“法律”
3.改革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素质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和使用应该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型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素质的提升、技能的扩展、知识的增加)进行。下面以“地史学”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内容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尽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是相通的,即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本。
教学内容:地史学总论中的沉积古地理学。
学时安排:10或8学时,占全部学时的10/64或8/48。
课堂教学安排与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沉积古地理学的主要概念、定律和相标志:教师讲授+典型案例观察、分析、质疑、讨论);课堂互动2学时(河流、三角洲、滨海、浅海等沉积环境:分组学生演讲-师生集中质疑提问+回答-教师和学生总结点评);课堂实习I计2学时(相标志观测分析:生物、物理和化学相标志标本观察、描述、分析-集体讨论;剖面相分析-集体讨论);课堂实习II计2学时(岩相古地理综合编图:岩相古地理综合编图方法简介-剖面相分析-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清绘和装帧)。
沉积古地理学的教与学遵循素质教学计划和学时安排,紧紧围绕“地史学”素质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和特征,从基层、中层和高层素质目标的结合上开展沉积古地理学的教和学。基层素质目标是了解、理解、掌握和体验沉积古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授和课堂实习为主导;中层素质目标是分析、选择和运用沉积古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以学生的备课、讲授和课堂实习与讨论为主;高层素质目标是涉猎、质疑、整合、感悟和创新,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以学生的备课、讲授、实习、书面作业和师生的互动点评及讨论相结合。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3导”(主导、引导和指导)和学生的“3动”(能动、主动和互动)作用。
(1)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注重教师的“3导”作用,特别是主导和引导作用的发挥,注重地史学中沉积古地理学概念定律的介绍和点评,兼顾重点难点知识获取的曲折过程、历史乃至哲学层面的演绎与诠释,以激发学生学习沉积古地理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观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对基本沉积古地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体验,为学生中、高层次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并为学生接下来的15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演讲(用PPT配合),在素材的涉猎与获取、相关知识内容的取舍、PPT的制作和课堂演讲、质疑和讨论方面作示范。
(2)师生课堂互动。注重学生“3动”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围绕主题广泛涉猎、搜集、选择、整理、分析、质疑、整合资源,并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为了准备15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演讲(以班或组为单位,分别用PPT的形式,准备河流、三角洲、滨海、浅海、半深海和深海等的教学内容),通常都需要用演讲时间20~100倍的课外时间,竭尽所能从相关教材、
教学参考书、文献和国内外网络资源等渠道广泛涉猎、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对地史学知识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形成自己的演讲稿,其中不乏具有个性特色的感悟和创新。
在制作15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演讲幻灯片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受到审美、图文表达、内容详略安排、时间限定等多方面的考验。如:每张幻灯片的背景与亮点的选择,图文的合理搭配,字体、字号、颜色的得体安排,口头语与书面语的斟酌等。在准备和演讲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考虑演讲时的精神面貌、状态、衣着、语气、语速、肢体语言以及清晰、风趣、幽默的考虑、选择、安排和表达等。在准备、制作和演讲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具体地体验如何与小组和班级其他同学交流、合作和分享。
在师生提问、质疑和讨论环节,学生还会学习和感悟如何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有节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或支持他人的主张,实事求是地表达知道与不知道。
在教师和学生总结点评环节,学生将学会如何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提炼和总结师生课堂互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努力方向。
(3)课堂实习。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动脑和感悟能力的培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回顾和反思自己以前的学习行为、方式和效果,形成“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自律震撼。2006年以来,地质学专业20余个班次的地史学素质型课堂教学,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训练和熏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 龚一鸣,童金南,黄定华等. 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与忌求[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增刊):127-132.
[2] 龚一鸣,童金南,杜远生等. 地史学与古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中国地质教育,2009(2):49-56.
[本文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课堂和野外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主干课程为例”(编号:2010104),地史古生物学国家教学团队项目(编号:08td198)和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人才培养基金(编号:J0830520)联合资助]
[责任编辑:余大品]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