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稿工作“提前量”里的门道

文稿工作“提前量”里的门道

来源:公文范文 时间:2022-08-07 09:50:05 点击: 推荐访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稿工作“提前量”里的门道,供大家参考。

文稿工作“提前量”里的门道

好久不做梦了!

今天一大早,我突然从梦中惊醒——做了个怪梦也是噩梦,梦境如下:

领导第二天早上要出席一个大学生英文演讲比赛,赛前要致辞,用汉语做,专门安排有翻译。致辞稿由我负责起草,头天晚上挺晚了才新鲜出炉。写完稿子,上床休息前,我先调好闹钟,保证自己睡醒之后,能赶在赛前把稿子送到领导手上。没想到,因为连日赶稿子,实在太疲倦了,闹钟根本闹不醒。等到醒过来,比赛已经开始了……

这时候,我也被吓醒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这几天正是假期,我根本没思考赶稿子的问题啊!更何况,梦中的情形,应该是十几二十年前我还在高校工作时的事情。我离开学校、走进机关已经那么久了,怎么突然“梦回”了呢?而且这个梦,不仅有情节,还有细节,就像真的一样。

我这个人并不迷信,也不打算去找高人解梦。但转念一想,梦中的情形反映出的问题是写稿子、交稿子的提前量预得不足,这是“材料人”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在“公文课”里,我多次提到过这类事情,但还没有专门就此讲一堂课。借着这个梦,那就补上一课吧!

无论写材料还是做事情,都要打好提前量。提前量就是计划性、预见性,提前量就是主动权、安全阀。这一点,一般人都知道。但是,打好提前量,要旨在“前”,要害在“量”,要领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在“好”,“好”的实质在于“度”的把握,这里面就大有学问、大有玄机、大有讲究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把握得好。所以,还是有一探究竟的必要。在我看来,“好”是个弹性区间,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把握好区分度。

第一,不同类型的文稿要有所区分

从工作节奏和写作时机的把握上,我们可以把机关文稿分为周期性文稿、常规性文稿、随机性文稿。

周期性文稿,指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往往要准备的文稿。这个周期可长可短,长则三五年,短则一年半载。比如,地方党委每隔5年要召开一次党代会进行换届,党代会报告的起草是换届准备工作的重头戏;各地每年要召开一次人大政协两会,各部门每年要召开一次年度工作会,哪个会要准备哪些稿子,都是有惯例的,也是可以“预则立”的。

常规性文稿,指的是日常工作中可以预见的文稿。比如,每年年初都要制定工作计划,年底都要撰写工作总结,重大活动、重要工作往往要制定专门方案。有经验的写手,什么时候该准备什么材料,心里都有一张任务书和时间表,无需领导下任务,自会“不待扬鞭自奋蹄”。

随机性文稿,则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布置、即时安排起草的文稿,往往以急稿居多。

相对来说,前两类文稿的提前量比较容易“打”,“预”得也要足一些;越是大稿重稿,准备稿子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以至人力、物力越多,需要打的提前量也越多。急稿虽急,但也未必一点儿可以灵活掌握的时间都没有,只不过相对于周期性文稿、常规性文稿的提前量以“月”“周”为单位来计算,急稿所打的提前量可能需要以“日”“时”来计算而已。

根据我的经历和经验,不同层级的机关单位,工作的覆盖面不一样,管理水平不一样,对文稿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往往层级越高,文稿质量标准也越高,而且需要走的审核程序越复杂,相应地,起草文稿需要预的提前量也越大。特别是党代会和两会这类重要会议使用的“大报告”,除了要数易其稿,往往还要几上几下,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没有一两个月的提前量是不行的。

第二,办文的不同环节要有所区分

机关文稿的拟制,实际包含着起草、修改、审核等环节,制发“红头文件”还要经过签批、复核、登记、印制、核发,印发领导讲话稿可能还要根据录音、现场记录进行整理并重新报批。所以,不仅整个过程要打好提前量,每个环节也要打好提前量。这里,我着重聚焦起草、修改、审核3个基本环节,适当展开来谈一谈。

一要预够“写”的时间。有经验、有水平的写手,都能对自己写材料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做出比较准确的预判。写材料的经验越丰富,水平越高,这种预判就越精准。尽管如此,我们写材料的时候,有很多影响因素是难以预见的。比如,身体突然不适,领导突然有新的想法,或者一篇稿子还没写完,又有新的任务叠加上来。所以,有经验的写手不会把提前量抠得很紧,一定会留有一些可以松动的时间,否则一旦出现不可预见的因素,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

二要预够“改”的时间。文章不厌来回改,无论改多少遍,都还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特别是放放再改,效果往往会更好。所以,在预提前量的时候,要把修改的时间、放放再改的时间计算在内。当然,“放”的时间可长可短,而机关文稿是有一定时效性的,不可能放得太久,一般以一两天为宜。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写稿还是改稿,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基本原则是先保完成、再求完美。在打提前量的时候,也要贯彻这一原则,先打“保完成”的提前量,在此基础上再留“求完美”的提前量。当二者确实无法兼顾的时候,重心应落在“保完成”上。这样,当完成的速度超过预期的时候,“前量”就可以自动转为“后量”。

三要预够“审”的时间。报审文稿,最有“智慧”的地方,在于把握“报”的时机。有经验的写手都知道,材料绝不是报得越早越快就越好。如果报得过早,别人主动,自己反倒被动了。个中玄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就不挑明了。

很多单位特别是大机关,对文稿报审包括报审的时间都有明确规定。比如,需要上会研究的,要提前10天以上报审;需要呈送上级领导审定的,要提前5天以上报审。对提前量有明文规定的,我们准备稿子的时候,要尽可能在规定的提前量基础上,再往前适当提几天——这个几天又包含两部分时间:一部分是留给自己的,时间可以稍长一些,这是为了未雨绸缪,确保出现不可预见因素的时候,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应对;另一部分是“送”给办文机构和有关领导的,以体现自己为他人着想,工作主动效率高,这部分时间有个一两天就够了。往上报送材料,尽量不要踩着点报、掐着时间送,一点儿余地都不留。

现实中,有的同志患有“拖延症”,什么事情都要拖到最后一刻、拖到不能再拖;也有的同志故意耍“小聪明”,觉得稿子交得晚一些,领导感到时间紧,就不会大改或是推倒重来。这样做,看起来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但却挤占了领导审改稿子的时间,而且还有逼迫领导对你的稿子非用不可之嫌,不仅会陷自己于被动,还可能陷领导于更大的被动,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写稿子,谁都希望“一稿过”,但“过”充其量是结果而不是效果,更不能作为目的和目标,真正的目的在于对领导有帮助、对工作有推动,必须是怎样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就怎样做。任何自以为是的“小聪明”都是要不得的,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至于对文稿工作提前量没有明文规定的,领导下任务时往往会对交稿时间提出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处理原则同上。如果领导没有提出明确的时限要求,总的来说动作要快,赶早不赶迟,以体现自己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这也是尊重领导的具体体现。但这个“快”,也绝不是越快越好。“过快”了,领导可能会觉得你是在敷衍了事,至少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认真对待,没有下足功夫。

当然,给领导准备材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打好提前量,早准备永远比晚准备好,让事等人总比让人等事好,前紧后松总比前松后紧好。无论任务多急、时间多紧,材料决不能迟报。否则,就像我梦见的情形一样,材料写得再好也没有用,弄不好还会酿成“事故”。

第三,对待不同的领导要有所区分

不同的领导有不同的性格,这在催稿子上也有所反映。有的领导是急性子,说好3天交稿,可能第二天就开始催了;有的领导是慢性子,不到非催不可的时候,不会催你交稿子;还有的领导比较较真,说什么时候要稿子就什么时候要。所以,为不同的领导提供文稿服务,要尽可能把握领导习惯、适应领导风格,不仅在写什么上有所区别,在提前量上也要有所区别,做到因人而异、一人一策。越是急性子的领导,提前量要预得越多,尽可能不要让领导催稿子,而是主动送稿子,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

还需注意的是,提前量是个“预备量”,就像保险绳一样,目的是有备无患,不是说非要尽“量”使用。如果预了3天的提前量,最终只提前了2天,这也比不提前要好。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认真总结反思,看是不是存在提前量预得不合理的现象。很多时候,提前量是变量不是常量,没有绝对值、固定值,只有相对值、经验值,需要在不断积累经验中才能打得更好。

《菜根谭》里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从文稿工作的角度看,这个“恰好”,也包括提前量打得恰到好处。怎样是恰到好处?就是不多不少刚刚好。这个“好”,是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对事与对人相统一的评价,并没有统一标准。从根本上说,既能给文稿用户以方便,又有利于文稿发挥作用、推动工作,就是真的好。

推荐内容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