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消防安全的国旗下讲话稿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
校园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影响大、损失大,直接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因而,高度重视校园防火工作,始终把防火工作放在各项预防工作的首位,预防校园火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你知道消防安全国旗下讲话稿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2022关于消防安全的国旗下讲话稿精选4篇,以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消防安全国旗下讲话稿1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关注安全,警钟长鸣。
每逢进入冬季,天干物燥,很容易引发火灾。因此,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119”更加深入人心,公安部于1992年发起,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的“消防宣传日”。而11月9日的月日数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这既是对消防工作的警示,也是对火警电话的.宣传。消防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消防的意识贯穿在全年的每一天。
提到消防,作为小学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生,我们应将目光定位到自己身上,从平常的学习生活细节入手,注意消防安全,防止消防事故的发生。在此,我们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以及汽油、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
2、自觉爱护校园内的各种消防设施。如教室走廊通道的消防栓、灭火器等。我们平时不要随意玩弄、挪用消防器材,或将其改变用途。如果发现损坏消防设备的行为,应立即上前制止或报告老师。
3、有的同学在上机课或到运动场上体育课时,由于疏忽忘了关掉电源,教室空荡荡的电灯、电扇却仍然开着,存在消防隐患,一些意外事故也便有可能发生。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养成随手关电源的好习惯。
4、在教室或寝室里,不准私拉电线,不得擅自使用电器设备。
5、积极参加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演练,锻炼逃生技能。
6、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常识。如遇到火灾应立刻逃到安全的地方,然后打119报警。
同学们,我们热爱生活,我们在校园中演绎活力,憧憬明天;我们珍爱生命,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意,拒绝伤害。让安全的意识常驻我们心间,让生命的绚烂闪耀我们四周!关注安全警钟长鸣!谢谢大家!
消防安全国旗下讲话稿2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为了增强全体师生的消防意识,帮助同学们掌握争取的逃生要领,提高大家面对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今天,我们又一次进行了全校消防疏散演练,全体师生都能积极配合,认真组织,听从指挥,模拟撤离快速有序,圆满完成了今天的消防疏散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同学们,火给我们带来温暖、光明、文明、但火也给我们带来危险和危害,在安全平和的环境中,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强烈的安全意识,做到“不玩火”,注意用火用电安全,懂得消防知识,掌握逃生自救本领。那么,小朋友们,一旦火灾来临,你知道该怎么做吗?首先不能慌乱,应沉着冷静,如果在学校里,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按要求有序撤离,如果在其他公共场所,也应该采用科学的自救措施逃生,如当你在走进公共场所时,要留心安全出口、灭火器的位置,以便在发生意外时及时疏散和灭火,还要弄清楚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或开门,更不要朝着特别光亮的地方、烟雾大的地方跑。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系统,用毛巾或是衣服捂住口鼻,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冲出楼房时,要弯腰跑行等。
我们的生命受之父母、成于社会、凝聚了亲人、朋友、老师太多的情感,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珍爱生命,保证安全,健康成长,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必修课。安全伴我行,还包括了很多方面,如:出行在外的交通安全,上体育课或大课间时的安全活动,平时的人身安全防护,卫生防疫安全,网络安全,自然防灾与应急反应等。学校给我们发了安全教育的阅读课本,同学们要认真学习,理解安全的意义,学会快乐的生活,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获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拒绝诱惑,防范侵害,远离危险,安全健康的成长。
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次消防演习为契机,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安全意识扎根脑海,贯彻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让安全的警钟长鸣,让生命之花灿烂,绽放!谢谢大家!
消防安全国旗下讲话稿3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1”在古代时候念作“幺”,它跟“要”字同音。“119”就是:“要要救”。11月9日的月日数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而且在这一天前后,正值风干物燥,火灾多发实际,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冬季防火工作。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用“119”更加深入人心,公安部在一些省市进行“119”消防活动的基础上,于1992年发起,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消防日”。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消防安全十分重要,消防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火灾的预防;二是灭火。对此,同学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知识。
预防火灾应该注意什么?预防火灾的措施很多,同学们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1、不玩火。有的同学对火感到新奇,常常背着家长和老师做玩火的游戏,这是十分危险的。玩火时,一旦火势蔓延或者留下未熄灭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
2、不吸烟。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又容易诱发火灾,要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吸烟。
3、爱护消防设施。为了预防火灾,防止火灾事故,居民楼、公共场所都设置了消防栓、灭火器、消防沙箱等消防设施,还留有供火灾发生时人员疏散的安全通道,要自觉爱护消防设施,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
火场自救逃生知识:要用湿毛巾捂住自己的口鼻,蹲下身子,通过安全的通道走到安全的地方;在拨打119火警电话时,必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准确说出起火地点、燃烧对象、火势情况;若火已及身,切勿惊跑,因为奔跑或拍打会形成风势,加速氧气补充,促旺火势。当外衣着火时,应赶紧设法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同学们,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人。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保持冷静,机智的运用火场自救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甚至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希望大家能关注消防安全,珍爱生命,不要玩火,学会保护自己。只有珍爱生命,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美满!
消防安全国旗下讲话稿4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高一(13)班的陈XX。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校园消防安全》。
众所周知,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是学生聚集的地点,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故,危害十分严重。
20xx年11月14日早晨,上海商学院XX校区学生宿舍楼602室发生火灾,4名女学生分别从阳台跳下逃生,不幸当场遇难,场面惨不忍睹;20xx年5月16日,广州市的一所寄宿学校发生火灾,造成8名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死亡,25人受伤……一起起学校火灾,用血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学校防火工作警钟,敲响了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警钟。人们在扼腕痛惜之余,更应该珍惜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警示。
其实,当我们在校园中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时,只要冷静机智地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因此,了解校园中的火灾隐患,了解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应对火灾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些学校消防安全知识吧!
一、校内火灾隐患
三中是一所内宿制学校,所以教学楼与学生宿舍区成为了我校的消防重点。隐患如下:在实验室内不按操作程序操作化学危险品,学生食堂用火不慎,违规抽烟。在宿舍充电不及时切断电源,私拉电线使用违规电器,点蚊香等等。
二、发生火灾后如何扑救
我们应利用学校现有的灭火器、消防栓、消防卷盘等器材进行扑救,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在报警时保持冷静,说清起火单位名称及地址、起火楼层位置、起火物品、火势大小、有无人员被困等,并留下报警人姓名和联系电话。
三、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
首先,拔去保险栓。然后站在着火区上风或侧上风方向,手握灭火器橡胶喷嘴,对向火焰根部。将灭火器上部手柄压下,灭火剂喷出灭火,灭火后应注意观察,防止复燃。灭火时,灭火器要保持直立,不宜水平或颠倒使用。
四、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和疏散
(1)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迅速逃到上风处躲避烟火的侵害。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
(2)将浸湿的大衣、棉被、毛毯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
(3)如果走廊或对门、隔壁的火势比较大,无法疏散,可退入一个房间内,可将门缝用毛巾、毛毯、棉被、褥子或其它织物封死,防止受热,并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
(4)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或将水从门缝处向门外喷射,达到降温或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
(5)如果多层楼着火,楼梯的烟气火势特别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阳台、水溜子、雨蓬逃生,也可采用绳索、消防水带或床单撕成条连接代替,但一端要牢牢固定在重物上,再顺着绳索滑下。
(6)如果身上的衣物着火,应迅速将衣服脱下或撕下,或就地滚翻将火压灭。如果有水可迅速用水浇灭,但人体被火烧伤时,一定不能用水浇,以防感染。
(7)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威胁严重,被迫跳楼时,低层楼可采用此方法逃生,但首先向地面上抛下一些厚棉被、沙发垫子,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听了这么多,相信同学们对消防安全有了更深的了解。总之,我校师生应具备“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这四个消防基本能力。本周二国务院安监总局将对我校师生的消防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抽查,希望同学们做好准备。
消防安全,从我做起。希望大家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从心底里重视消防安全。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