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次年的6月28、29日,他再一次接见了六机部和海军的负责同志,全面阐述了船舶出口的方针和政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方向:打进国际市场;两大目标:竞争过日本、以民养军;三大措施: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现有企业进行彻底改造、进行体制改革。
转眼间,30年过去了。我们可以告慰的是:中国船舶工业坚决贯彻落实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已经胜利实现了打进国际市场的宏伟目标,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造船产量由1981年的40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800多万吨,船舶出口由1981年的6.56万吨、8858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490多万吨、122.4亿美元,分别增长了200多倍、140多倍。30年来,船舶工业为我国海军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国防实力。当前,中国船舶工业由1981年占世界造船份额的0.07增长到2007年的23%,基本形成了国际造船市场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态势,中国船舶工业已成为国际造船市场举足轻重的一极。2006年、2007年,中国船舶工业新船接单量超过日本、韩国,位居世界第一。
正确的思想理论,支持了正确的战略决策;正确的战略决策,开创了船舶工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学习邓小平同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解放思想的先锋
邓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指示,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解决一个工业部门发展方向和道路等重大问题而作出的,从而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凡的胆略和卓越的智慧,是我们党解放思想的先锋。
1977年,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船舶工业作为“十年动乱”的重灾区,不但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更重要的是,思想也被搞乱了。而当时全国的政治局势,还是“两个凡是”占统治地位。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军为主的船舶工业军品任务锐减,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当时,第六机械工业部党组连续向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紧急报告,要求解决船舶工业的生产任务问题,数十万职工也翘首问天:船舶工业的出路在哪里?
1977年12月6日,对船舶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刚刚复出工作50多天的邓小平同志,在召见三、五、六机部和国防工办主要负责同志时,作出了“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重要讲话,从世界船舶工业发展的大局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国船舶出口的优势,确定了船舶出口的策略。他指出,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价格可以低于日本的十分之一;中小船人家不干,我们干;要把世界先进技术和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引进技术要彻底引进,不要搞改良主义。“总之,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在船舶工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谁也没有想到,六机部党组要求增加生产任务的多份紧急报告,迎来了小平同志船舶要出口的重要指示,思想上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当时的船舶工业是以生产军用舰艇为主的,很少涉及民船生产。现在,不单要生产民船,而且还要造出口船,思想转弯之大,可见一斑。更何况,六机部在引进技术问题上,一些领导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是挨了整的,在1974年的“风庆轮”事件中,引进技术被“四人帮”批为“洋奴哲学”、“爬行主义”,领导干部心有余悸。六机部党组面对的问题是:要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就要把思想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军事工业只能搞军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军民结合,以民养军,以民促军的思想;从引进技术是“洋奴哲学”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起点的思想。六机部党组认识到,思想不解放,再好的战略也实现不了。因此,六机部党组把贯彻落实邓小平重要指示的过程,当成了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贯彻落实小平同志重要指示的实践中,深化思想的解放,为全面贯彻落实小平同志船舶出口的重要指示,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开始了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伟大进程。不少经历了那一个历史阶段的老同志,都深有感慨地说: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哪有船舶工业的今天!
解放思想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课题。历史的条件不断在发生变化,不断地给一代又一代人提出新的课题,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做到站在时代的前列,推动事业的发展。当前,国防科技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既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做解放思想的先锋,用新的思想来解决新的历史关头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开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实事求是的榜样
解放思想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乱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而是要对我们面临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环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和分析,提出正确的政策主张,推动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对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给我们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榜样。
首先,邓小平同志以宽阔的国际眼光观察世界,把中国船舶工业放在世界大视野中进行国际比较,分析了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造船市场上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决策。那时候,日本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小平同志在研究问题时,专门把中国的造船业和日本造船业进行了比较,他看到的是:日本造船业虽然先进和强大,但我们的劳动力价格便宜,可以竞争过日本;在船舶市场上,日本主要是造大船,不造中小船,这就为我们创造了市场,我们可以从造中小船干起,打进国际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小平同志在战略上表现出来的是雄才大略,而在战术上则是非常谨慎的,他要求船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体现了战略家的眼光,从“中小船干起”则又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其次,在对待船舶工业自身基础差、技术落后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指出,我们要立足于把现有工业基础用好,“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就是要用世界先进的技术改造我们的企业,改造就要彻底改造,不要搞改良主义。他说:“江南厂改造,包括船台、船坞、码头等等的改造。改造不搞改良主义,否则牛不像牛、马不像马,江南厂、大连厂都要彻底改造,就是要搞成新厂。”对船舶工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小平同志讲:“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就要彻底引进,要彻底革命,不要搞改良主义”。小平同志这些重要指示,又实事求是地解决了船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这两大基本问题,指明了船舶工业发展的方向。
六机部及后来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坚决贯彻执行了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以香港为突破口,自1980年签订首艘出口船合同到1982年两年间,船舶工业共签订了包括小驳船、小货船在内的8.2亿美元出口合同,相当于同期全国机电出口总额的两倍;对八大骨干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引进了50多项世界名牌关键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奠定了中国船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的物质技术基础。1982年1月,中国船舶工业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船——“长城号”历经太平洋、大西洋恶劣海况的考验,首航成功。英国劳氏船级社主席评价说:“‘长城号’的出口,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新纪元。”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团结致胜的法宝。我们党80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要遭受损失。在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的条件下,我们面对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受到国际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要学习小平同志的榜样,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的条件,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科学的决策,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
统筹发展的楷模
一个部门、一个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甚或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发展离不开统筹。就一个产业内部而言,如果要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统筹。所以,统筹是一门大学问。邓小平同志处理船舶工业发展问题的远见卓识,给我们树立了统筹发展的楷模。
从现在搜集到的历史资料看,在邓小平同志作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战略决策的时候,船舶工业至少面临着几大关系需要统筹,分别是:
军与民的关系。军工企业造军品是神圣的政治使命,而船舶工业要造出口船,军品放在什么地位?怎样统筹军民协调发展?现在看来都是十分明白的事情,但在当时,却是要突破政治禁忌,牵涉军工企业战略方向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精神,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船舶工业要实行军民结合、以民养军、以民促军的战略思想。他斩钉截铁地说:“以军为主,以民养军,改造造船工业。”这个论断既肯定了船舶工业军工企业的性质,又确定了军民结合的战略方向,为船舶工业指出了一条光辉大道。
引进技术与引进管理的关系。在当时,重提引进技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引进管理更是不可想的事,弄不好就会被批判为“用资本主义的办法来管社会主义的工业”,因此,引进管理是一大禁区。邓小平同志却认为,引进技术不引进管理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指出:造船工业主要是管理的问题,把工人组织好了,一二百万吨的船就可以造出来。他强调,引进技术一定要引进管理,甚至可以把别人的管理全部搬过来。小平同志的指示,给了船舶工业极大的勇气,他们不仅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而且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员交流,成建制地派出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日本去学习造民船,新港船厂基本按照日本造船企业的模式,改组了船厂的组织机构,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造国内船与造出口船的关系。那时候,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困难,国内订船很少;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造船水平低,实行的又是国内标准,不能在国际航线上使用。因此,船舶工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把出口船造好了,国内船就好办了。在他看来,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和造船业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先不争论造出口船和国内船的问题,把船舶工业的水平提高了,造什么船都可以。事物正按小平同志预定的方向发展,有的年份,国内船舶订单量只占船舶工业总量的2%,但现在,国内船东纷纷在国内船厂批量订船,这不是行政的力量,而是市场的力量,表明船舶工业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用好现有工业基础与加强技术改造的关系。一讲到发展,有些人就特别喜欢上新项目、搞新摊子。小平同志认为,搞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工业基础,发挥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同时,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造,用彻底的技术改造来满足发展的需求。船舶工业坚决贯彻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在80年代初,通过引进技术,对大部分船厂和配套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走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发展路子。
船舶出口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船舶工业开展建造出口船业务后,六机部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既不能同国外船东签订造船合同,而外国船东又要六机部承担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责任,有的船东甚至要求六机部部长签订保证书。船舶出口提出了政府体制改革的要求。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组建造船公司的设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船舶工业率先在全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5月,六机部与交通部部分企业合并,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公司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走联合发展之路,成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经济实体,为船舶工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体制的保障。1982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件事时,高兴地说:“造船工业改组为造船公司成功了,这就把许多矛盾解决了。”
在船舶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小平同志及时发现问题,深思熟虑,统筹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出果断决策,推动事物向自己预定的方向发展,这是非常高超的领导艺术。国民经济发展到今天面临的问题,比那个时候已有很大的不同,情况更为复杂,问题和矛盾更多,特别是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国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世界风云的变化,我们一定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着眼全局,统筹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责任编辑:罗志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