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花田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党课讲稿: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成就回顾

党课讲稿: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成就回顾

来源:党课下载 时间:2023-04-29 11:40:20 点击: 推荐访问: 党课 党课: 党课: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成就回顾,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对新时代文化建设重大成就回顾

党课讲稿: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回顾

 

 

大家好,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交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价值观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研究基地、传播中心建设、话语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心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推进,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成就可以概括为五类: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二是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
四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五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推动全党全社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心骨、定盘星、度量衡,更好用这一重要思想统领各项工作。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权威著作和辅导读本,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通过这些举措,广大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加深入、践行更加自觉。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们在xx等12个省(市)的50个县(市、区)进行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在试点工作基础上,逐步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建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大国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党大学习的有力抓手,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不断深入的重要举措。“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立足全体党员、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平台。2019年1月1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全国上线。2019年2月17日上午,“学习强国”北京平台完成各项测试准备,在PC端和手机客户端正式同步上线。2019年2月28日,“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在PC端、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坚持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持续抓好全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5次集中学习教育。2013年6月开始,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
2015年开始,围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延展深化;
2016年开始,“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2019年5月底开始,以“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总要求,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开展;
2021年开始,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开展,要求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另外,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都以思想教育打头,着力解决学习不深入、思想不统一、行动跟不上的问题,既绵绵用力又集中发力,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通过历次集中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中心组学习、举办读书班、集中交流研讨等常态化学习形式并用,全党掀起学习热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热潮中接受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心内容,大力加强各类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抓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始终是干部教育培训第一位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都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重中之重,作为主课,纳入培训计划和教学布局,办好重点班次,分类分级抓好干部理论武装。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既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思想精髓,又从各个领域深入理解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增强学习贯彻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加强理论教学骨干师资培养,组织开发精品课程教材,搭建理论学习网络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深入研究理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路径新办法,不断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坚持抓好“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要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重点抓好集中轮训,分期分批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培训一遍,确保全员覆盖、扎实有效。发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龙头作用,坚持理论性、突出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努力打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班”。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执着的信念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此外,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把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作为教育系统的头等大事,与中宣部共同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工作。

2021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分别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初中阶段重在感性体验和知识学习相结合,促进形成基本政治判断和政治观点,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实践体认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促进理性认同,提升政治素质。大学阶段重在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研究生阶段重在深度探究,形成宣传、阐释、研究新思想的素质和能力,做到融会贯通。

目前,进教材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种新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新修订的其他马工程重点教材也陆续进入了课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于2021年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统一使用。《读本》是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教材,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套读本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科学编排不同学段分册内容和呈现方式,注重将系统性与学段针对性、严谨性与学生适宜性紧密结合,体系完整、重点突出、螺旋上升。通过学习,让学生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认识,逐步形成对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信和自觉。

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把统一使用工程重点教材纳入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工程重点教材作为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把工程重点教材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通过一系列工作,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显著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改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价方式,重点建好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创新基地,编写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核心教材,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重点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党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导向,思想文化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特别注重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为英雄模范颁授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评选表彰一大批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最美人物,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当先锋的良好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党中央确定了“1+1+3”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建设方案,即党中央制定一个指导性文件(《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有关方面分别制定党内、国家、军队三个功勋荣誉表

彰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配套的具体办法和规定,如《“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七一勋章”授予办法》《“八一勋章”授予办法》《“友谊勋章”授予办法》,为记载功勋荣誉获得者及其功绩,还专门设立了党、国家、军队功勋簿,确立了以“五章一簿”(“五章”指“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以及国家荣誉称号,“一簿”指功勋簿)为主干的统一、规范、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为了深入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展示各领域发展成果和为推动实现中国梦采取的措施,由中央宣传部、原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原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自2013年7月9日开始连续举办八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当时每一场报告会现场都有七八百人聆听,影响很大,反响也很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有力推动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主要形式,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典型为示范,推动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你争我赶共建精神文明、人民群众见贤思齐提升道德水准、全社会崇德向善提高文明程度的生动局面。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精神文明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7年4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诚信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等。“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活动。各类创建活动都要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坚持创建为民惠民,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有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同时,“加强工作创新”,“不断增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为各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隆重组织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
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决策部署,精心组织系列重大主题宣传,在全党全社会营造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记录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历程,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的经验做法,阐明全球抗疫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政府于2020年6月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还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都被授予了国家级的荣誉称号,比如钟南山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道德领域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一)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我们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重要举措。重点任务: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重要举措:一是要深化道德教育的引导。比如: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要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树立鲜明时代价值取向,彰显社会道德高度。持续推出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广泛推荐宣传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形成见贤思齐、争当先进的生动局面。尊崇褒扬、关心关爱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建立健全关爱关怀机制,维护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的荣誉和形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以优秀的文艺作品陶冶道德情操。要把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文艺评论、评介、评奖的重要标准,更好地引导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坚守正道、弘扬正气。抓好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是要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比如:持续推进诚信建设。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加快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重视学术、科研诚信建设,严肃查处违背学术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评选发布“诚信之星”,宣传推介诚信先进集体,激励人们更好地讲诚实、守信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挖掘创新乡土文化,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破除铺张浪费、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要提倡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抵制迷信和腐朽落后文化,防范极端宗教思想和非法宗教势力的渗透。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实施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推动一些机构加强文明宣传教育,引导中国公民在境外旅游、求学、经商、探亲中,尊重当地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展现中华美德,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培育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引导人们在各种国际场合、涉外活动和交流交往中,树立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

三是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一个道德建设的空白地,我们也都有一系列的举措。

(二)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我们还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要区分层次、区别对象,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以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同时,我们要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了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引导人们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

(三)设立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我们专门设立了烈士纪念日。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规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2014年9月30日,我国迎来首个烈士纪念日。

我们还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8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在清明节和重要纪念日,机关、团体、乡村、社区、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军队有关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英雄烈士纪念活动。”“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

(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

2021年6月18日,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浓墨重彩地反映了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成为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开展以来,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观众认为,展览大气恢宏、一脉贯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突出展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开辟的伟大道路、建立的伟大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积累的宝贵经验,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五)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的重要举措。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

《意见》提出,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一批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支持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做精做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六)严肃对待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

对于一些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我们都是严肃对待。比如: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发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解释立项、起草、论证、修改、补充、废止等各项工作中,确保司法解释导向鲜明、要求明确、措施有力;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
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以案释法,强化示范引领。

另外,人民法院会同国家发改委等60家单位推进失信惩戒机制建设,让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历时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366万人迫于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义务;
同时,建立失信名单分级分类管理和信用修复、正向激励等机制,鼓励自动履行生效裁判。

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文化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7个、博物馆3671家、文化馆3317个;
出版各类图书110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7.76册(张);
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32524个、艺术表演场馆3093个、美术馆682个。我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文化资源更多向城乡基层倾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深入推进。老少边贫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这是一个良好态势,但是我们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日之功,我们要实事求是,有领导、有步骤。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3%。2013—2018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达到5.5%。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业集群趋势明显,许多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稳步推进。2020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6.5万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21家。

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370个,比上年末增加789个;
从业人员45.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3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1947个,占10.6%,从业人员10.67万人,占25.5%。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32.53万场,比上年增长4.2%;
国内观众9.28亿人次,增长4.4%;
演出收入112.99亿元,增长30.4%。

2021年末,全国通过统计直报系统报送的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9.10万家,从业人员151.14万人,营业收入13689.17亿元,营业利润1636.55亿元。其中,娱乐场所5.05万个,从业人员51.11万人,营业收入485.08亿元,营业利润30.13亿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0.18万个,从业人员20.15万人,营业收入169.21亿元。

2021年我国电影总票房达472.58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全年总票房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全年票房前10名影片中有8部为国产影片,其中《长津湖》以57.72亿元票房,成为我国票房冠军。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
长篇小说《人世间》《主角》等;
歌曲《坚信爱会赢》、话剧《护士日记》等;
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
重大主题文艺活动《奋斗吧中华儿女》《伟大征程》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所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可以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得到很好的统一。

以内容监管为重点、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市场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更加自由。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显著提升。这是文化治理方面的。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断增强。“文化+”“互联网+”深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明显。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成效显著,国有文化企业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市场开发和营销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法人自主权得到更多保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不断创新,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不断优化和提升。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成果不断推广运用,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催生。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文化精品。

文化治理体系日趋成熟。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政治命题以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之一,并且在“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节中,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体制机制和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任务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从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到颁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再到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实践证明,这一制度体系,对于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密团结在一起等具有显著优势。

五、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我们的国家形象不是说出来的、唱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场开闭幕式精彩纷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贯穿始终,中华文化和冰雪元素交相辉映,体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三个赛区一流的场馆设施,严谨专业的赛事组织,温馨周到的服务,赢得参赛各方一致好评。赛事吸引了全球数十亿观众观赛,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一届冬奥会!”比如,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中,蕴含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坚持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声音;
开展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年、感知中国、欢乐春节等中国文化品牌活动在全球掀起感知中华文化魅力热潮开放而自信的中国,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别样光彩。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得到显著加强,对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扎实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显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领域有序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广泛传播,良好国家形象全面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进一步增强。2020年2月25日,英国著名金融品牌公司(BrandFinancePlc,简称BF)发布了它对世界最强60个国家软实力的最新研究报告——《全球软实力排名2020》,根据这一报告,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和中国位列前5位。

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国际剧协70周年庆典(2018年)、金鸡百花国际影展、“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国际美术双年展、国际说唱幽默艺术节、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国际马戏论坛、中国杂技外交成就展、中日韩电视论坛、中美影视创新峰会、国际青年音乐联盟代表大会、世界马戏联盟年会通过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比如: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长津湖》,传达了“团结起来的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理念,在国庆档上映后票房一路走高,不但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而且获得2021年全球票房榜冠军。目前影片已经在新西兰、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等国家上映,吸引了不少影迷观看,也获得了外媒的广泛认可,纷纷向这部影片、向中国电影业、向中国人民表达敬意。

纪录片《对决新冠病毒》于2021年12月30日、3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面向全球播出。全景式记录中国艰苦卓绝的新冠疫苗攻坚,展现伟大民族从磨难中奋起的鏖战历程。彰显中国的责任担当,突出典型事例,故事丰满,真实可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5月21日全球健康峰会上发表题为《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已宣布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也支持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早日就此作出决定。”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并兑现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在2021全年努力向全球提供20亿剂次新冠疫苗,展现出推进疫苗国际合作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为新冠病毒肆虐却缺少新冠疫苗的国家点燃生命之光。该片讲述了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收到来自中国的特殊“生日礼物”的感人故事。在塞尔维亚遭遇新冠疫情最困难的时候,两批中国医疗队先后奔赴塞尔维亚帮助防治疫情。中国还为塞尔维亚提供了大量防疫物资及千万剂的疫苗援助,并在武契奇总统51岁生日当天送去了第三批援助疫苗,使得该国疫情得到缓解。随着“中国疫苗”的有效性不断得到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结果确认,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选择接种中国新冠疫苗。

2021年10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发布。耶鲁大学气候变化与健康中心研究员陈希表示,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了负责任和务实的减排目标。中国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并致力于执行。同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全球驱动力,中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新技术,并向其他国家普及。

谢谢大家的聆听!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