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写材料入门的实用方法(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想让材料面上看起来不错,真的不难,掌握一些思维与表述方式即可。
一曰“搭架子”
一是谋篇布局。把整篇材料的提纲写出来,包括一级、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等大小标题,以此把主要的观点,即想要表达的几层意思先定下来。
二是领会上意。条件允许的话,先拿这个提纲与给你下达任务的领导请示,或者向能够指导你的人请教,确保先把材料的“大方向”定对了,也就是符合领导的意图。
三是掌握下情。问问自己这篇材料的受众是谁?讲的话他们乐不乐意听?需要以什么样的口吻去讲?是提要求、作指示、谈体会还是汇报工作?
二曰“套模板”
天下文章一大“抄”。凡撰写各类材料,无不需要掌握占有大量资料。先找一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找之前类似的文字材料或者网上相关主题的文章,看看别人怎么写的。诸如一些通知方案之类的,甚至可能拿去年的改一改就可以用了,那就不必再费心思另起炉灶,当然这是取巧投机之法,对于一些需要思辨性的材料,总是抄来抄去,十分不利于个人能力的成长。
三曰“找依据”
起篇时,应当有可靠过硬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常用的,是大大的相关重要讲话或论述,或者新出台的法规制度政策条款。
甚至,有必要时每一个逻辑段都要以此类依据开头,可以极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曰“放料子”
“料子”包括事例、数据、典故等等,这个要靠平时多积累。可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也可以百度。
比较常用或好用的,有:工作组的调研情况、领导的个人经历、本单位或兄弟单位的正反事例等等。越新鲜越好,翻来覆去的那几个就别写了。
五曰“拆句子”
地道汉语,贵在简洁精悍。因此要切记不可多写欧化句式,比如过长的“从句套从句”,或者一大段逗号逗到底,一句话四五个分句说不完,不仅听众听起来读起来累,领导念的时候更是上气不接下气,影响会议或者演说的效果。
要学会一句复杂的话拆成两句简单的话说。
所谓简单,就是主谓宾结构,说完了事。不盲目加各种副词形容词。副词形容词是在更高阶的层次上运用,才有惊艳效果。
比如,有句话:“农村学龄人口因为接受不到良好的义务教育而缺乏继续培训的基础以至于难以靠一技之长获得稳定收入。”
就可以拆解成:“农村学龄人口因为接受不到良好的义务教育,将缺乏继续教育的基础,难以形成一技之长,并获得稳定收入。”
简单的断句后,在阅读上就舒适得多。
六曰“凑对仗”
大标题惯用手法。对仗了才引人注目,符合领导审美,同时也能易于听众记忆(包括做笔记)。当然不能一味的追求对仗(以及其他修辞法),导致以文害意。常用的基本上就是几个标题字数一致,这点不必多说。
在行文中,也可以使用对仗的短语,以增强文章层次性、感染力。比如,“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七曰“拉排比”
排比句是神器,便于铺陈文字,展开思维,构造气势。初学者不可不用,可以大胆用,反复用。当然,到了一定层次和级别,排比句就不能滥用了,过多了会显得文章十分空洞乏味,有形式主义和智障之嫌。
排比不一定是句式上的排比,与此相类似的,是使用“同字造词法”,这是我杜撰的词,指的是在材料中使用相同的首字或者末字的词语,进行相关的论说。由于汉语的特点,这个方法特别好用,对展开论述、深入阐述十分便利。
比如,“要克服组织生活中的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坚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等等,甚至同音字也可以。比如,大大最近一篇讲话中的“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用得极为巧妙,令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但此法应当用的合理、巧妙,不宜生搬硬套,以致弄巧成拙。
八曰“用新词”
善于使用新词,互联网上的、社会上的,没有大的谬误,可以结合语境使用,能够给文章增添新意。
比如,“黑天鹅”、“灰犀牛”、各种“XX效应”“XX定律”等等。甚至,如能利用好你和领导之间的信息差,就会让领导认为你很有思想、很有见地。
多说一句,多用一些古朴而意蕴深远的成语或者四字词语,可以提亮文采。比如大大最近讲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同时,引申至可以使用名家诗词,使文章意趣盎然,在此不表。
九曰“巧辩证”
辩证法用好了,文章极易出彩。也就是用好反义词或者反义语,或者意思相对的词组。
比如,“小的放大、远的拉近、散的集中”。
比如,经常写的“把握好几对关系”云云,例如:把握好分与合的关系,把握好知与行的关系、把握好快与慢的关系、把握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等等。举例可能比较简单,但诸如此类用好了,可以显得比较中肯稳当、理性深邃。
十曰“抓问题”
贯穿问题导向,是撰写材料常用的思维方式。先抛出若干检查调研或者工作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在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逐一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比较易于展开文字、理顺逻辑,实践上也更利于研究问题、推动工作。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花田文秘网 https://www.huatianclub.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花田文秘网 版权所有